尽管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但春运的阴影已然袭来。说起春运,多少有点尴尬。年年有关部门都在想办法,总是预计有改观,结果年年都是同一副模样。以至于有人戏言,春运的故事其实最应该搬上《动物世界》,因为与其它物种的迁徙相比,春运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哺乳动物迁徙行动”。
但凡能避开春运,大概是没有人会主动凑热闹的。这不,近日随着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一纸《寒假工作安排通知》发布,校历规定的开学时间推迟一周,使得连日来中大学生在网上的呼吁成为现实。由于三学期制的安排,中山大学此前规定的下学期最晚注册时间,与火车站规定的学校团体购票日期均为正月初八。而因为学校不负责代为购票,学生纷纷担心春运买票难、机票贵,最终会难以按时返校。最终中山大学采纳学生建议,推迟一周开学(昨日《南方都市报》)。
据说,当年中大之所以借鉴欧美高等教育的成熟模式推行三学期制,理由之一便是方便学生将8周的短学期与假期结合起来进行田野调查,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从开学时间的安排看,校方显然此前未料到下学期开学会与春运冲突,但来自学生的反馈表明,“90后”对国情的认知没有想象的差劲,至少他们知道春运总是误事,而且即使铁路部门会增开列车,行政公车大规模停用,也依然难保届时畅通无阻。
所以,一方面大家要赞中大校方办事灵活,有人情味,另一方面恐怕也要看到,估计再没有比春运这种充分唤起学生个体经验,而且是糟糕经验更好的国情教育了。这么说并非刻薄,春运期间有过出行经历的人都知道,那无处不在的长龙与堵塞,耗尽生命的等待与毫无体面的拥挤,乃至萦绕在耳边的“香烟啤酒矿泉水,白酒饮料方便面”,无一不将“走不了”、“走不好”等标签,深深刻在国人的群体记忆之中。
相比京广高铁投入运营,航空公司将增加班次等举措,如何于细节中扭转春运一贯糟糕的公众印象或许更重要。眼下,力促有限资源公正分配的火车票实名制,并未打消公众对一票难求的疑虑,“人情票”、“关系票”是否消失仍是问号。拥挤的候车室也没有彻底改观,路上仍有提着大包小包、背着孩子却无人帮手的母亲步履蹒跚,甚至还有乘客因挤不上车只能爬窗,都表明运输部门的人性化服务未跟上。
俗话说,惹不起躲得起。眼看春运越来越近,机票噌噌噌往上涨,万一想到返城就要崩溃,且这股情绪会影响过年,诸君不妨学学中大的孩子,提前跟管理者斡旋,适时借助微博上的舆论力量,力陈春运之苦以求得一点方便。我可以打包票地说,就算晚来加两天班,那也比正月初七堵在路上累个半死要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