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血培训”成就优秀企业家?

   2023-06-15 互联网2960
核心提示:近日网爆鸡血培训,该鸡血培训由一酒店掀起,在某地进行了服务员培训,该培训堪称亢奋,激昂,让人震惊,其中鸡血培训中有一项是

近日网爆鸡血培训,该鸡血培训由一酒店掀起,在某地进行了服务员培训,该培训堪称亢奋,激昂,让人震惊,其中鸡血培训中有一项是进行跌倒后爬起的训练,现场场面可谓让人心酸,下面小编带各位详细了解鸡血培训。

一段丹东阿里郎饭店员工鸡血培训的视频被曝光。在视频里,妹纸们都像打了鸡血一般,剽悍霸气。起初一个个穿戴整齐的妹纸们,最后都激动得发型凌乱。在接受跌倒马上爬起的特训时,心酸的场面,看得旁人都落泪了。网友纷纷表示鸡血培训洗脑毁三观了!

“鸡血培训”内幕

“鸡血培训”内幕

中国人的“鸡血培训”认识——洗脑毁三观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用一个著名的实验证明了: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1971年,津巴多在主持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甚至远远超出了实验设计者的承受能力,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中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第一次出版《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书,详细披露了这个实验,并结合从该实验到美军虐囚案30多年来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地解释了“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鸡血班的教学基础首先就是干掉你原有的真实角色:在这里你只能叫“九宝”,你所有的错误都会株连另外几个陌生人甚至一名无辜的小姑娘,除了一名微型团体操的成员之外你什么都不是,你连讲个隐私博取同情挣点积分的能力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所谓的鸡血训练其实已经初步具备了“集中营”的一些特征。

外国人的“鸡血培训”激励法则

别哭了。

Don't cry。

擦擦眼泪。

Wipe your tears。

振作起来!

Cheer up!

Cheer up! (振作起来!)

I'll try.。(我会的。)

Come on! (打起精神来!)

Take it easy! (别那么想不开。)

Pull yourself together! (重新振作起来。)

Get a hold of yourself!

Get your shit together! *语气相当尖锐。表达类似“别那么懒懒散散的,振作精神,好好干”的感觉。

尽你最大努力!

Do your best!

Do a good job! (好好干!)

勇敢点儿。

Go for it! *对将要开始某事的人说。

Should I ask her out? (我是不是该约她出去?)

Yeah, go for it! (是呀,勇敢点儿!)

It's my turn to bat. (该轮到我打了。)

Go for it! (加油!)

Take a chance! (给自己一次机会碰碰运气吧!)

我们会给你们队助威的!

We'll cheer for your team。*cheer “助威,喝彩”。直译就是“我们会给你们队助威的”。

I'm playing basketball tomorrow。(明天我有篮球比赛。)

We'll cheer for your team。(我们会给你们队助威的。)

下次再努力吧。

Try harder next time.

My test score was low。 (我的考分很低。)

Try harder next time.。(下次再努力吧。)

别松劲!

Hang in there! *鼓励正在做某事的人,“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I can't do it anymore.。(我不行了。)

Hang in there! (别松劲!))

Don't give it up!

Keep at it! (坚持下去!)

Keep your chin up! (要有信心!)

Try harder! (再加把劲!)

别认输!/别放弃!

Don't give up! *它和hang in there的意思几乎相同,只不过这种说法比较直接。

Keep it up!

Never give up! (绝对不能放弃!)

你可以的!

You can do it!

This machine is too difficult to operate。(这台机器很难操作。)

You can do it! (你可以的!)

你得看到事情好的一面。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My salary is really low。(我的薪水真的太低。)

Look on the bright side。Your job is very rewarding。(你得看到好的一面。你的工作可是很有价值的呀。)

别看得那么严重!

Don't take it too seriously!

Don't get worked up over nothing! *work up “激动”、“激起,使激动”。

别灰心!

Keep your chin up! *直译是“抬起下巴来”。作为词组常用来表示“别失望,抱点希望”。

I feel so sad. (我真的很痛苦。)

Keep your chin up! (别灰心!)

“鸡血培训”真相?

我们所看到的对于参加过鸡血培训的学员的描写确实是单调得可怜。记者们更喜欢高高在上地描写他们的那种“集体无意识”的迷幻状态,仿佛这些人们近似于愚昧、憨傻、痴呆,而忽略了具体的每一个人—他们到底是谁?

“鸡血培训”——洗脑毁三观?
“鸡血培训”——洗脑毁三观?

参加过鸡血培训班学员的特征:大多数鸡血培训班学员处于“中产阶级”经济水平,有房有车有投资;偶尔也会有大大小小的富豪级人物误打误撞加入;小企业主或者小企业主的配偶居多;最常见的是饭店、美容院、各种连锁企业的加盟商、中小型工厂的老板,大部分都是自己创业的;60后是主流,70后 次之,但是80后很少了。其中,大多数人来自二三线城市,在当地都是有点小名气的“能人”、意见领袖。这些人都有参加同类型的鸡血培训的经历,大多数人经常会出外参加各种培训班、训练营。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些参加过鸡血培训班的主流学员们不是傻瓜,不是失败者,都是跑码头拜山头江湖上闯过来的人物,甚至都几乎可以贴上“成功人士”的标签了。

鸡血培训戳到学员软肋一:单轨制的生存方式已经掏空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随便去问50后、60后甚至75年前的商界人士们,问问他们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我相信你会看到,超过80%的人是没有什么持续稳定的个人爱好的,每一天都是在超长工作时间、两三场应酬和无数周旋中度过。对于那些有个人爱好的少数派来说,最常见的爱好是:户外运动,因为很多顶级大佬都在玩儿这个,潜意识里是一种成功学标签,而且可以借此远离家庭;收藏,津津乐道的是藏品的价格高低而不是其美学特征,甚至有些人最早钻研收藏是从给官员送礼开始的;运动,比如高尔夫,大多数也是从应酬开始,但是的确有人为之着迷;旅行,大多数时候跟豪华旅行团或者考察团走,不愿意自己操心行程。

这批人的健康状况普遍不佳,肝部疾病最为常见,各种原因的睡眠障碍比比皆是。他们最主要的假期就是春节,而且基本上除了年三十到初二这3天之外,从腊月进小年开始就是每天轮流宴请各种关系单位。曾经有一位年轻的总经理算过,在整个正月里,他差不多要喝掉30公斤左右的白酒或者烈性洋酒。大部分人跟配偶没太多话讲,还有一部分人对婚姻生活感到抓狂,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外关系(或长或短)很普遍,但是离婚的比例并不高。所谓的“朋友”大多数是生意上还算聊得来的一些人。会看书或者杂志,但仍然是以商业实用的为主,机场书店是他们最主要的买书场所,不大看“闲书”,除非腰封上写着“看盛宣怀如何驾驭政商之道”或者是“郭台铭的枕边书”、“如何带出狼性团队”。

简言之,他们的生存方式是完全单轨制的,永远围绕着“生意”或者“钱”这一个主题来打转。这种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很难静下来面对自己,他们的物质世界是嘈杂的,精神世界则更加扰攘不堪。以钱作为人生的标尺时,无论财富多寡,都让他们悲催地发现,永远有更大的刻度在自己之上。他们认为自己压力很大,但是对于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自己的压力这件事,却没有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觉得自己仿佛“天降大任”,但是也奇怪这么有意义的事儿怎么越干越没意思?对他们来说,在取得了第一次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后,摆在面前的巨大课题,其实不是“怎么干”,而是“怎么活”。

所以,鸡血班的教学方法给了他们一个巨大的宣泄出口,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自省、不需要纠正,给你一个封闭的环境让你尽情发泄负面情绪,甚至暗示鼓励你的表演型人格的发作。本质上来讲,这和去一次豪华桑拿蒸出一身大汗,觉得“很爽”并没有什么区别。

鸡血培训戳到学员软肋二:不安全感如跗骨之疽。

当下的企业家盛极而衰的拐点有个标志—放狠话。当一个人开始公开跟政府、官员叫板,放心,他的企业马上要出问题了。为什么?成功确实会让一个人产生一种错觉:我成功了,所以我无懈可击。对不起,老实说,没有一家公司的发家史无懈可击,只有问题大小、性质的区别。对于中小民营企业尤其如此。所以,放狠话就是说胡话,这只是当事人在极度自我膨胀时投射出来的一种镜像,但与事实刚好完全相反,它只能暴露出他内心深处越来越强烈的不安全感。

我们曾经在一次客户联谊活动上,请一位著名医学专家来做一场关于健康的讲座。为了活跃讲座气氛,教授让助手临时发了一份抑郁症量表给二十多位在场的企业家。现场分析结果出来后,教授惊讶地把我叫到一边:“里面出现了五个中度抑郁、一个重度焦虑、一个重度抑郁,我不会公开信息,请你告诉他们马上就医!”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在这群高驱动型风格的人身上,不安全感造成的往往不是怯懦,恰恰相反,而是躁郁和狂妄。鸡血班采取的办法正是无限制地助长这种狂妄,让人无暇去思考自己身上的问题,逃避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是把问题完全推到“创业艰难”、“身不由己”、“环境如此”等等外部原因上。在这种狂妄之上还要去培养人们强势、霸道、虚幻的道德优越感:你看,你看,我多不容易,我多么深沉,我已经在研究心灵问题,我在进行爱的传递。

鸡血培训戳到学员软肋三:从干不成到不会干。

当然,鸡血班的很多同学的生意规模还远远没有发展到有资格自我膨胀的地步,他们之所以来鸡血班,是另外一个原因—创业时人们都说他干不成,没想到意外成功了,结果,很快发现自己不会干了。

这种不会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算不清钱;二是拢不住人。也许有人不相信,很多中小企业主是只知道自己手里有多少钱,而算不清楚自己一年到头究竟赚多少钱的。人少的时候干得好好的,业务一发展起来,人际关系变坏,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变多,出现大量算计老板、索要股权否则就出去单干的“元老”们更是普遍现象。

眼界的狭窄、经验的局限,让这些企业家不知道去哪里寻找正常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病急乱投医”。这个阶段的民营企业家特别容易向两种势力学习领导力:一是体制内种种的行政制衡术;二是神秘的帝王术。

他们甚至不知道应该去学习什么,也不了解那些看起来莫测高深的管理工具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那些教方法、教技术的培训课总是听起来很枯燥,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相信这些“改变你自己就能改变全世 界”的理念。当自己的管理出了问题时,人们总是更容易把能力不足和态度问题混为一谈,提高能力很慢,但转变态度仿佛很快。

在课堂上他们也确实在某些瞬间体验到了呼风唤雨、指哪打哪的极乐,也确实看到这些鸡血班本身营造出来的超强的团队凝聚力,所以就更加剧了认同,恨不得把鸡血班的全套办法都搬回自己的公司里去。只是,他们也搞不明白,为什么回去之后就不大好使了呢?为什么自己的良苦用心就成了员工的笑柄了呢?所以,他们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只能一再地出来“复训”,继续找答案。

“鸡血培训”成就了优秀企业家?

在林林总总的众多企业中,从优秀到卓越毕竟是凤毛麟角;在取得了第一次成功之后,从优秀到糊涂反而是更普遍的现象。

不优秀、不上进,就不会在市场上站住脚,但是,成功之后却往往滑到糊涂的一边,与环境、他人无关,主要是因为企业家自己被“囚禁”了。而这三个“狱卒”恰恰就是因为成功所滋生出的三个主义—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和独占主义。

绝大部分的中国企业都是从抓住一个机遇开始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某种价值,这就决定了在企业家的骨子里留下了深深的机会主义烙印。很多人会说,好像跟企业家打交道时觉得他们特别“势利”。是的,在效率原则的驱动下,不论对人对事,他们都比其他人群表现得更加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没什么可以被指责的,但是,一旦实用主义成为唯一的行为指南,人们就会越来越放弃系统思考的能力。

近几年,随着直接投资的放缓,并购渐渐成为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在并购案中,格外能够暴露出中国企业在合作能力上的缺陷。无论是面对利益还是面对话语权,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到独占主义的支配,甚至有的时候会为了享受独占的快感而甘愿损失现实的利益。在合作中,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都放在别人得到了什么而不是我们自己得到了什么上。

机会主义、实用主义和独占主义,就是企业家从成功到糊涂的“大限”。鸡血培训就是回光返照时吊命的那口参汤,虽然说不能真的保命,胜在可以延口气,有这个幻觉,很多人已经觉得足够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