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跑调是病,被称为“失歌症” 。你唱歌跑调吗?这几天,一个关于“唱歌跑调是种病”的帖子在微博上掀起热议,帖子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人员指出,唱歌找不着调也是一种病,被称为“失歌症”。失歌症又称歌乐不能,是失语症的症状之一,由大脑颞叶前部病变造成,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本来具有的认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赏乐曲等能力。
新浪微博将“唱歌跑调是种病”设置成了微话题,截至12月28日下午2时许,“失歌症”话题已经有20余万条相关微博评论。第一次听说唱歌跑调是一种“失歌症”的体现,有的博友觉得很新奇,有的博友愕然:“唱歌跑调是种病?那岂不是有很多人无药可治?包括我。”有的博友调侃:“‘失歌症’能治吗?有没有药啊?有没有专治各种男女失歌症的××医院?”还有的博友终于释怀了:“原来是种病啊,找不到调就找不到吧,反正都这么过了30多年了。亲,以后别再笑我了……”

失歌症成影响人际沟通的“隐性炸弹”
啥是失歌症?唱歌跑调也是病!
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唱歌跑调的人,这些人都患了失歌症吗?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耳鼻喉科艺术嗓音门诊副主任医师梅祥胜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唱歌跑调、五音不全的人都是失歌症患者,大部分五音不全的人只能说是乐感比较差,主要是因为没有接受过正统的音乐训练,分辨不出音节、节拍的高低罢了。如果经过3个月以上严格的音乐训练,仍然不能增强其对声音、音节、节拍的敏感度,这才算是失歌症。”
和一般的“五音不全”的人相比,失歌症者的最大特点就是唱歌跑调但自己却浑然不知。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即使是已经听过上千次的旋律,在他们听来还是陌生的。一些不和谐的和弦,会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而他们却不觉得难听。他们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但往往自己意识不到,还以为自己唱得不错呢。
失歌者人群中比例是4%
其实,早在1878年,英国科普作家格兰特。艾伦就描述了第一例失歌症者。几年前,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比尔。汤普森教授还曾经对此进行过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这种唱歌不着调的病。
不是每个人都是左小祖咒(微博),刻意的唱歌跑调也能“自成一派”。最先炒红“失歌症”名词的是果壳网。果壳健康在网站文章中写道,失歌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4%左右,但研究者们认为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可能导致了失歌症,而且这种识别障碍在现实音乐情景下会被放大,进而出现音乐相关记忆障碍。就像色弱者无法分清波长相近的颜色一样,失歌者无法区别出音高相近的音符。他们听力正常,发音亦无异常,言语交流也完全没有问题,但就是对音乐一窍不通,听不懂也唱不来。
“失歌症”的原因?
为什么会患上失歌症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结果。梅祥胜说,从理论上讲,人类大脑的右半球主管着人的想象、颜色、音乐、节奏等,被称为“音乐脑”,可能是遗传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音乐脑”出现了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结果造成了失歌症。
遗传等原因造成的失歌症,目前尚没有办法预防和治疗,但是,从小培养孩子对声音的辨别力和敏感度,却可以尽量避免唱歌跑调、五音不全的发生。

失歌症成影响人际沟通的“隐性炸弹”
梅祥胜说,1岁以内的孩子听觉系统发育不成熟,要尽量避免过强声音的刺激,父母可以通过向孩子轻声说话、哼唱等方式,或者放一些轻柔的音符声,以促进孩子的听觉功能发育,切记每次不超过10分钟;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听一些适合该年龄段的儿歌、音乐,每次不要超过15分钟;上小学以后,在学校按比较正规的音乐欣赏进行声乐训练;此外,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倾听大自然中纯粹、生动而丰富的声音,比如鸟叫、蛙鸣等,这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年关将至,白领们聚会繁多,“失歌症患者”又要出来“横行肆虐”,这个词语也就此位列微博搜索热词排行榜第一名。记者就此采访了我省医学界相关专家,专家表示,“失歌症”是个新名词,先天的“缺陷”和后天的“表现欲”相结合,才导致了“失歌症”的产生。

失歌症成影响人际沟通的“隐性炸弹”
网友热评“失歌症”:五音不全终于有权威学名了
“失歌症”的新名词一出现,不少网友“欣喜若狂”,“终于找到我五音不全的问题在哪里了,原来是失歌症。”不少在KTV“死不开口”的网友非常开心,“我终于找到堂皇拒绝KTV的理由了,原来我是这4%中的一分子。”“终于给五音不全找了个权威的学名了,居然叫失歌症。”
记者在一些社区网站上看到,类似于“跑调也要唱歌”一类的小组层出不穷。穿梭于这些网络小组小站的网友都是些热爱唱歌但总是五音不全的“跑调专业户”。微博网友“Julia_Zhu”说,“这个太贴切我了。我的死党就是一开口就跑调的典型,但我绝对没有想到他这毛病居然是天生的。”
专家分析“失歌症”
与遗传因素有关,个人表现欲“加剧”“病情”
“失歌症”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分析,出现“失歌症”状况的患者在认知情况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了和遗传因素有关系外,患者自身的表现欲也是“加剧”失歌症的原因之一。
袁勇贵主任建议,如果想要缓解“失歌症”的情况,应该先从纠正患者过强的表现欲开始。比方说可以采用将“失歌症”患者的歌曲录下来,让他自己听一听的方法。
麦霸们自查一下
听不懂“弦外之音”,自己是否也有“失歌症”
伴随着“失歌症”探讨在网络上的火热,网友也总结出了“失歌症”的几大症状:唱歌跑调、听不出别人用语调表示的语义、方向感不好、整理能力低等等。由于失歌症的病症在于不能辨别音高,分辨不出有细微差别的音符,所以失歌症患者可能还存在沟通障碍,如辨别不出对方语言中传达的表示生气、害怕或讽刺等情绪。他们经常会遗漏对方通过语调表达的“弦外之音”。严格来讲,患“失歌症”有以下症状:

失歌症成影响人际沟通的“隐性炸弹”
1、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他们却不觉得难听。
2、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3、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识方面有问题,但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音乐,因为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
4、在有的失歌症患者听来,音乐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失歌症会影响人际沟通吗?
“不仅唱歌跑调,失歌症者还可能存在沟通障碍。”梅祥胜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平时说话,经常会通过语调的改变来改变语意,比如:“去吃饭。”“去吃饭?”只是结尾语调上的细微差异,表达的意思却是一个肯定、一个询问。然而,失歌症者对语调的升降、变化等不敏感(目前,科学家们认为约有30%的失歌症者同时伴有语调识别障碍,特别是在面对结尾语调的升降时),别人说话时用不同的语调传达不同的意思,而他们却不能辨别其中暗含的生气、害怕或讽刺等情绪,好话坏话听不出,因而很容易造成沟通困难。在生活中,失歌症者常常给人以“不识好歹”、“不好相处”、“不合群”等印象。

失歌症成影响人际沟通的“隐性炸弹”
如何让人际沟通不受“失歌症”的影响
长嘴就要说就要唱!可有人会说——说得比唱得好听;有人嘴笨——磨子也压不出一句话来。当“失歌症”成为一种影响人际沟通的障碍时,白领不得不意识到:人生一世,人际沟通至关重要。因此,就要多掌握些说话的技巧。人在职场,有时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更应该知道多一些职场说话的技巧。
一是要掌握说话的时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说话的时机很重要,同样的话会因时机不同而效果截然不同。
二是对不同事情,要有不同的说法。好事情,用播新闻的方式。中国人不习惯赞美别人,把对别人的赞美埋在心底,总是通过批评别人来“帮助别人成长”,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赞美比批评带给别人的进步要大。
三要明白说的特殊功效。“说”的正面效果有益于心理健康。对离职者而言,“说”,是一种倾诉和发泄。人心里的各种情绪总要有一个发泄的渠道,即使不在工作单位说,也会跟家人、朋友倾诉;即使说的不是事情本身,也会通过一些载体把这些情绪发泄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