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观众”靠眼泪说话 演戏成“精”

   2024-03-11 互联网650
核心提示:打开电视,你会发现很多综艺节目里,一些观众感动得眼泪哗哗的画面,但北京某资深综艺节目导演向记者揭秘,这些观众其实都是职业

打开电视,你会发现很多综艺节目里,一些观众感动得眼泪哗哗的画面,但北京某资深综艺节目导演向记者揭秘,这些观众其实都是职业观众,甚至还有群头(负责帮栏目寻找群众演员的中介)。一般上一个节目50元,表现“突出”也可拿到100元……不少观众知晓后感慨自己被骗:“相信综艺节目中观众的眼泪,真的是很傻很天真。”

“职业观众”成综艺节目公开秘密

名词解释:

职业观众&群头

“职业观众”指在电视节目中配合现场表演做出超级默契表情的人,他们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负责鼓掌、举灯牌、大哭、大笑,为活跃现场气氛做贡献。“群头”则是指专门征集、招募并向节目组推荐 “职业观众”的中介人。

“职业观众”靠眼泪说话 演戏成“精”
“职业观众”靠眼泪说话 演戏成“精”

《我是歌手》的大热让哭泣姐、陶醉哥等人遭遇网友非议,“相信综艺节目中观众的眼泪,真是很傻很天真。”实际上,如今无论是电视谈话类节目,还是真人秀,除了台上的表演者,一个主角逐渐浮出了水面——“职业观众”,他们或恰当地鼓掌、举灯牌,或是大哭、大笑,都为活跃现场气氛贡献不小。负责招揽职业观众的小头目黄某对记者称,这些人可不是白请的,“日薪大概50元起步,形象好、表情生动、卖力的最高可拿到800元”。而综艺节目《妈妈咪呀》的宣传负责人说使用“职业观众”源于对节目的不自信,“演得过分是对节目的伤害”。而电视专家谭天称“这个传统需要变更”。

“职业观众”之现象诡异 哭的都是同一个人

在某成年女性歌唱类节目中,大约50分钟里有7组选手相继登台,除了一组是喜庆路线的,其他6组全部走感人路线。在讲完凄惨故事后,台下观众就开始“落泪”。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大家发现哭的都是同一个人,或是某一个人沉浸在每一首歌中。即便是在一般人看来不感动的表演也能有上述效果,很多人开始纳闷:他们的泪点有这么低吗?也有人说这是后期剪辑的效果,不必深究太多,可前提是:有这么一帮人默默地存在。

“职业观众”靠眼泪说话 演戏成“精”

对于荧屏里的“职业观众”,荧屏前的观众则大呼受骗。身为白领观众的林小姐则表示,观众虽不是一个节目的重要部分,但有时候很多观众都为一个选手哭了,就会觉得这个人真的很值得同情,但现在发现自己原来“很傻很天真。”

“职业观众”之幕后揭秘 外形好表现欲强就能坐到前排

在行内,这一配合现场表演做出超级默契表情的人被称为“职业观众”。黄先生是一家专门为电视台提供“观众”服务的公司老总,俗称“群头”,他手下还有十几个拿固定工资的“正式员工”。他说,很多节目需要职业观众来“捧场”,尤其是刚创办不久的节目。与普通观众不同,这些人是有钱拿的,当然,他们也要按照节目的安排进行“感动”、“鼓掌”、“大笑”等表演。

10年前,16岁的他开始被安排去做观众。他最初参与的节目是央视的《正大综艺》,“跟早些年每人每场只需30元的报价不同,现在报价至少要50元,而且是按每场录制时间不超过8小时计算的,如果超过了,每小时要加收10元。”

“职业观众”靠眼泪说话 演戏成“精”
“职业观众”靠眼泪说话 演戏成“精”

此外,其收入也和他们的“表现欲”和“外形”成正比。不少节目会要求找一些漂亮的女孩坐在靠前的位置,以方便摄影师抓拍,这些负责“养眼”的职业观众,每人每场最少能赚200元。另外一些需要登台表演节目组设定内容的职业观众,比如在民生类节目中上演“一哭二闹三晕倒”的“嘉宾”,每人每场则能赚到500至800元。

“职业观众”之更多心酸 吃个面包都不能挑

如何找到这些人?黄先生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QQ群发消息,或是在论坛里发帖子。另一种则是明打明的中介机构,有人去找工作或者兼职,中介就会把他们推荐到栏目中做职业观众。”在读大学生也是主要的招募对象。网名为“鬼精灵”的人发帖称在2005年参与过一档节目,“当时是整个班被叫去的,一直录到凌晨,非常累。结束后只给每人发了一张30块钱的手机充值卡。”

“职业观众”靠眼泪说话 演戏成“精”
“职业观众”靠眼泪说话 演戏成“精”

虽然有钱拿,偶尔还能出出风头,但还有很多不轻松的要求:现场不能吃东西、镜头扫到时必须情绪高昂、不能随意走动或离场。更有趣的是,有人想在节目组提供的面包里选到符合自己口味的,结果被呵斥:“你挑什么挑?爱吃就吃,不吃拉倒。”甚至有人因为上了10分钟厕所,回来后就被指责:“上个厕所有必要这么慢吗?还得让人等你才行啊?”

“职业观众”之各方观点

节目组:坚决否认VS态度暧昧

对于“职业观众”的存在,大部分综艺节目似乎并不愿意承认。最初引发“职业观众”争议的《我是歌手》就一再对外表示,节目并没有招选职业观众。湖南卫视新闻发言人李浩更是放话邀请有质疑的媒体现场 “抓托儿”,“欢迎那些不相信的记者朋友来现场寻找所谓的"职业观众",但我相信,他们若以此为目的,一定会大失所望毫无收获。 ”

而 《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的制作方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宣传总监陆伟更多次表示,旗下节目绝无邀请“职业观众”的说法,他也很反对使用“职业观众”做法,“镜头之所以要呈现他们被感动或被逗乐的画面,一定是越真实的越好。如果是群众演员,他们的表现未必真实,反而不利于节目。 ”

“职业观众”靠眼泪说话 演戏成“精”
“职业观众”靠眼泪说话 演戏成“精”

至于比 “职业观众”更进一步的“素人嘉宾”,几大相亲节目的态度却更显暧昧。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就曾将一位曾在其他节目中出现的 “相亲红人”的节目内容全部删除,“我们要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性。 ”而东南卫视《约会万人迷》方面则称,只要嘉宾表现出相亲的愿望,节目组不会介意对方的身份,都会欢迎,“嘉宾上节目前必须承诺身份不造假,信息真实有效。 ”至于“素人嘉宾”赶通告般地参加其他节目情况,节目组也不能干涉,只能尽量让嘉宾承诺近期不上同类型的节目,“一般而言,嘉宾都有半年的冷冻期,冷冻期后也可以上同类型节目。毕竟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不可能一次相亲就成功,多相几次也是常有的事。 ”

“职业观众”之业内声音 真人秀最重要在真

接受记者采访时,综艺节目《妈妈咪呀》的宣传总监李虹直言,“职业观众”的出现源于电视人对节目内容的不自信,“有了这个起码保险系数很高,而且也很方便,台上台下总是很热闹的。”但她也承认,观众的鉴赏能力和分辨能力都越来越高,小细节就能看出大问题,所以有时候会经常被观众戳穿漏洞,“真人秀最重要在真。离开了这个点,对节目是有不好的影响,所谓过犹不及就是如此”。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