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迎来“金三银四” 大话各种跳槽法

   2024-03-11 互联网660

咬牙挺到除夕,拿到微薄的年终奖,严辉做出了不回去上班的决定。“家里老人不太高兴,觉得我还没成熟起来,遇事不能忍。好在我和爸妈经常沟通,他们最终还是挺理解我的。”三个月“病假”过后,假使未能如愿考上博士,严辉也决定彻底辞职,休整一段时间再重新找一份工作。

顺利跳槽

“尽量在一个行业里跳,过去的经验才能作数”

张雪在家舒舒服服过了正月十五之后,到新公司上班去了。毕业七年,这是她的第三份工作,但都没离开医药行业。“我觉得还行,跟周围的人比不算频繁。”

这次跳槽,并非缘于对公司有什么不满,而是张雪对未来方向做出了调整。“原来单位的工作强度比较大,我现在考虑要孩子了,以后还得照顾家庭,就想换个规律、轻松一些的工作。”新单位的薪水和原来基本持平,但工作量相对少了一些,张雪很满意。“不错了,现阶段我更想多些时间,总得舍弃一头。”1月份领了年终奖,她赶在春节前提出辞职,整整休了一个月。如此顺利地完成职业转换,让张雪心情大好。

“可能一直以来,我对自身的认识和发展走向还算明确。”张雪认为自己属于“理智型”,不会人云亦云。“挺明白自己要什么的吧,像我上次换工作,就是觉得之前的待遇太低。但即便很想走,我也没随便跳,毕竟知道总换工作也不好。就给自己定了个标准,至少得涨40%才值得一跳。”同时,张雪把握住一个原则,跳槽尽量在一个行业里跳,过去的经验才能作数。“这样可以一步步换到更好的公司,不然每份工作都是新兵蛋子,时间都浪费了。”

裸辞寻梦

“当自己有过收入之后,很难再回到伸手要钱的日子了”

1990年出生的小刚,很抗拒被贴上“90后”的标签。他反复强调自己除了比较“宅”以外,都是“85后”的性格。上周他辞了职,告别做了半年的快速消费品行业,按当下流行的说法,他这是裸辞。

“这段时间单位里辞职的人明显增多,基本都是因为经济收入和工作任务不成正比。”小刚透露,跟他同一部门的四个人中,有个年过三十的不敢“轻举妄动”,边工作边找着下家,另两个比他大一两岁的员工,也准备辞了。但小刚认为自己和他们不同,辞职不是因为不能吃苦,也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追寻内心的理想。

“我一直都想进媒体行业,但作为专科生,相关实践也不多,很难如愿。大三临近毕业,我开始准备专升本的自考,毕业之后还有最后几门没考完。我不能全指着家里给生活费,就打算边工作边考试,才硬着头皮进了这家不喜欢但有双休的单位工作。”刚开始工作不久,就面临着10月份的自考,小刚白天要熟悉业务,晚上回家看书复习,夜里没有一天不做梦的。“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实在是太累了!我已经完成了本科自考,有资格明年考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研究生,所以辞掉工作认真准备,拼一把。”

“裸辞并不可怕,关键是为了什么,是不是有意义?”小刚认为年轻人也要有责任心,别太“随性”了,“那种拿着家里的钱,出去旅行一年半载的,我不能接受。”虽然家里不富裕,但小刚的父母、亲戚都支持他的决定,“没因为辞职感到有压力,非常感激他们。”

小刚不打算给自己第二次机会,对于万一考不上怎么办,他没做过多考虑。唯一让他比较“纠结”的是辞职考研这一年的经济来源。“虽然家里不止一次告诉我没钱了就要,但23岁了呀,还怎么开这个口?当自己有过收入之后,就很难再回到伸手要钱的日子了。”懂事的他还在犹豫要不要做份轻松的兼职,多少是个补贴。

正说

一份工作的“恶心程度”

如果用钱都弥补不了,

还不如直接辞了

李阳(人人网职业规划“主页君”,职业咨询专家):

从统计来看,年底和年初是离职、跳槽最“旺”的时候,能比二、三季度高出30%左右。年底多半是一些中高层的变动,还有需要盘点、总结的行业,比如销售,年底压力非常大,任务完不成,或许就走了。节后离职多半是节前“忍”的结果,为了年终奖、带薪长假,再观望一下升级升职的机会。

跳槽,就如同谈恋爱中的分手,和另一个人结婚,是需要成本的。事实上,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跳槽之后会后悔。因为在没跳之前,你会拿新工作最好的一面跟现在工作最差的一面比,而过去之后,就全反过来了。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考虑清楚自己最想要什么。比如年轻人需要经验和钱,累点没关系。女性到了三十岁,想生孩子,为了安稳的节奏而跳槽,钱反倒不太重要等。

我不反对变动,工作5年内的人,处于探索期,30%以上都会有过换工作的经历。没接触过,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呢?6至10年就进入了发展期,但还是会有差不多20%的人因为自身的成长发生变动。再往后就是定型期,只有不到10%的人会愿意做出改变。如果有了换工作的想法,我建议采用国外的做法,提前三个月到半年,每月拿出四分之一的薪水作为“跳槽资金”,以应对风险。

关于现在流行的“裸辞”,我不鼓励,但也不劝你盲目地“忍”。一份工作就像一段婚姻,裸辞其实和离婚很像。我本来期待着幸福的婚姻,结果非但没获得什么,还被家暴了,那为什么不离婚?每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一份工作的“恶心程度”,如果可以用钱来弥补,那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如果连钱都填不满,都产生负能量了,还不如直接辞了。如果感觉账户是“平”的,不赚不赔,就不妨坚持下去,边干边找新的工作。

也有不少人对于工作本身没什么不满,负面情绪都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这很正常,人人都向往公平。但要记住,你看到的,都只是表象。同事比你多拿了两万奖金,没准“他爸是李刚”,没准他和领导关系好,没准他有你尚未发现的优点……尽量将“比较”化为提高自身的动力,而不要自身徒增烦恼。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