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和中国人的观念有何差异?

   2024-03-11 互联网760
核心提示:周围很多美国华人朋友大致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爱吃中国菜,这不是吗我中午去买几个菜回家,居然碰到了十年前电视台的同事

周围很多美国华人朋友大致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爱吃中国菜,这不是吗我中午去买几个菜回家,居然碰到了十年前电视台的同事,他们刚刚拍完新闻------“天干气燥如何防火”,赶回去完成新闻前也要吃个餐馆儿的“豆瓣鱼”才行。

笔者开玩笑问,难道采访完没有工作餐吗?他们说,采访主流的消防局哪有饭吃!而假如是采访华人,基本上大家都会得到“招待”,这真的是文化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记者采访你,对你是一种尊重,我们给与适当的回报好像特别的顺乎情理。

然而,美国人的观念中会觉得,采访是你的工作,我接受你的采访还搭上了我的时间呢,大家是“扯平”的,不存在谁欠谁的概念。

通常,我们华人媒体的记者也都习惯了跑美国社区的这种状况。偶尔的活动在大饭店举行,媒体记者也“只有喝杯冰水+白面包”的待遇。套用中国的待人之道,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了。不过,随着在美国居住越来越久,我和周围的朋友们似乎也接受了好多不同的观念。

比如,在这里大家一般不愿意打搅人,能够自己处理,自己花钱解决的事情,绝对不给朋友找麻烦。

笔者在新浪网开博客,发现有才认识不久的朋友会发纸条问能否发“邀请函”给他。笔者感觉非常不习惯。

首先,发邀请函是很严肃和负法律责任的文书,我担不起这个责任,因为我对你没有了解;再有,市场上有专业的公司代理此种业务,“花钱”就可以解决,找我实在有点儿不合适。

也许,我曾经当过“雷锋”,结果都是自己“吃亏”,经验教训不能说有“一箩筐”但至少“若干”,“君子之交淡如水”真的是王道。保持友好并不是你占便宜,我吃亏;而保持距离并不是我心没有爱。

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前,人们也许感觉认识“美国人”有成为“跳板”或者是“生意、投资”的可能性。

如今,在美国居住超过15年以上的人,大多感觉来自我们国内的朋友才是“钞票多多”,投资、买地、买名牌都“一掷千金”。他们把孩子送过来留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等花销至少10万美金,是很多美国人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所以,个别周围的朋友倒过来了,认为和“国内的有钱人”交往才有可能让自己“发财致富”。这可说“双方动机”都不单纯。

以笔者的体会,其实人与人交往谁也不要想着想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平等交流、交往是大原则。以前,我不太容易接受“分帐”买单的做法,如今,却觉得这真的是一种好的方式。

当然,假如你帮助过我,我发邀请讲清楚我买单,则不需要“分帐”的。听说,我们中国国内大城市的年轻人早就这么做了。

中国的学校给老师送礼的风气一直不断,但美国的学校,一般大家不会买礼物拍老师“马匹”,但在圣诞节那个公开送礼鸣谢的假日,人们彼此会有表达。学校教孩子们亲手做卡片给爸爸、妈妈,还有同学。家长多数时候都要看孩子的意愿,看是否给老师准备圣诞节礼物。

比如笔者的女儿就会建议给她所喜爱的1至2位老师买不超过20美元的礼品卡,她说这已经很好了。她的一位老师甚至还反送她一张面值30美金的礼品卡呢,让我感动地不得了。家长绝对不能勉强孩子,因为读书的人是孩子,他们必须感觉对才行。

不过,在若干美国的所谓“富人区”,随着华人的涌入,风气也慢慢地变坏了。据说,有的家长会送老师LV名牌包包。这样做,给别的孩子增加了多少压力,你让周围的人想喜欢和接纳你都难。还是让孩子凭本事比较行得通。

在我们传统的东方观念中,父母和子女之间都有很多的责任和义务;但并不是说西方人就没有责任和义务。

但他们的义务是帮助你读完高中毕业,接下来到了大学,有的家长会帮忙孩子缴纳部分学费,其他的就要靠孩子自己打工或者贷款解决。

有的则要孩子自己半工半读完成高等教育的学业。所以,美国的子女多数对父母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负担,大家节假日请客送个礼挺正常,但很少有子女会给父母钱。

笔者还是传统的观念,但我知道我不可以对生长在美国的下一代要求他们将来怎样怎样对我。作为父母对孩子就是责任和义务,无所求。

在美国,朋友们有时总是难免会一起搭车前往个活动,有的朋友主动说,“我开车”。那么下次,就要轮到你来开车,有来有往的才是道理。

每个人都要有一颗体谅别人的心,谁都不是生来就是要付出、要吃亏的,大家相互理解交往,关系才会往深了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你有类似人生哲学的人交往,可以省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