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宗罪
并不是每一份市场化媒体的总编辑都认为王立军这个名字适合出现在头版最重要的位置,有些甚至连一个封面导读标题都不给。
而广州日报、晶报、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则是在效仿门户网站,放大这位重庆前公安局长昔日表情图片,散播他被控四宗罪的新华社通稿。
最兴奋的还不是搜狐腾讯,而又是那个在最近一周出尽风头的新华社中国网事,昨晚19时46分,其新浪微博账号发出“王立军‘四宗罪’微博快讯即将发布”的预告,这一招不仅能带来更多的关注者,还能迫使竞争对手@人民网自愿转发。
8点差1分钟,新华网发出快讯,点明四宗罪之 名称:“王立军涉嫌徇私枉法、叛逃、滥用职权、受贿犯罪一案,近日已由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稍后播发的通稿,被门 户编辑们逐句摘录成为头条多行副题,即“明知薄谷开来有杀人重大嫌疑,却徇私枉法;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美领馆;违法使用技术侦察措施;利用职务之便 收受巨额贿赂”。
从官方通稿里找“亮点”是市场化媒体的基本功,凤凰网极擅此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在安徽的考察调研消息昨晚已在其 编辑手里焕发新闻价值,因为他指示合肥中院的那句“努力使办理的每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半个月前,薄谷开来在电视镜头前宣布接受死缓判 决;如今,这桩三十几年来最有戏剧性的政坛变局更进一步,网络上的政治爱好者已经在预测“王捕头”受审之后,最大主角薄熙来会否在十八大之前尘埃落定。
重 庆日报及其下属各都市报也都在头版刊发通稿,敢于自我发挥的正式媒体是财新网和环球时报。前者提供类似“叛逃罪与叛国罪的区别”这样的名词解释,后者那篇 《离奇的案发情节,确定的司法正义》成为搜狐评论头条,新浪更是迫不及待地在子夜零时刚过即已微博推荐:“作为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出事后被查 出屁股如此不干净,真是令人悲哀。王立军是后来薄谷开来案件等‘拔出萝卜带出泥’的那个‘萝卜’,而且东窗事发的原因是他自己叛逃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他 曾经是重庆的‘打黑英雄’,转眼站到被告席上,这样的戏剧性无疑是官方的尴尬。”
说起来,昨天还曾有另一个“打黑英雄”转眼成被告的情节自 新京报传来,即“重庆市公安局原副局长唐建华,因涉嫌受贿罪已于8月13日被重庆市检察院批准逮捕”。于是,环球时报重新写下山城巨变以来一直在说的话: “中国早已来到这样的时代:再大的尴尬也已经捂不住,而且越来越不会有人去捂。谁犯了案,无论他的职务有多高,都必须面对法律的制裁。”
不 过,宣布“中国已经迈过了王案的政治波澜,中国在向前走去”的同时,署名作者单仁平也要讲点新意思:“王立军案还让人们看到,美国驻华使领馆做不了犯案官 员的庇护所,它们说到底只是美国驻华外交机构,它们决定不了中国公民的命运和未来。陈光诚作为极端例子通过美国驻华使馆获准赴美留学,但其实他兜了个大圈 子,很多人用不着以他的方式也能去美国留学,陈光诚的故事是很多力量编来编去从而失去了开头结尾的一个情节……往美国使领馆跑的代价,最终要由当事人自己 承担。把时间拉长看,跑进美国使领馆的,没有谁真正获得了利益。当年方励之跑进美国使馆滞留一年多,最后得以出境,但他的人生无论在科研学术还是政治上都 从此走了下坡路。”
二、两面派
嘲 笑“出了事往美国使领馆跑”的文章就放在《读懂中美关系是亚太最重要课题》的右面。用微博反驳中国青年报对自己“把爱国‘当生意做’”的批评后,胡锡进决 定继续“选在一国领导人来访的时候批评他”:“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结束了中国之行,中美双方没有令外界意外的‘突破’……最近两年中美关系‘气氛’ 无疑降到了低谷,美国‘重返亚洲’以及‘巧实力’外交使两国战略互疑达到顶点。很多悲观的预言不断出现,中美不可调和的战略博弈似乎在拉开帷幕。一些试图 利用中美矛盾渔利的外交思想也开始在东亚政治舞台上竞争。”
不过,跟在《希拉里没再公开说硬话,记者会双方态度都挺好,中美温和会面出人意 料》的封面报道后面,这篇文章也不可表示过于“鹰派”:“希拉里虽对着亚洲国家的耳朵说过一些有关中国的“闲话”,但她面对中国时,又总是把中美关系的重 要性说得淋漓尽致……中美关系之所以有这些令好事者们吃惊的稳定,大原因是它符合两国的实际利益……最重要的是中国很稳健,我们没想同美国‘你死我活’, 也没想‘主导亚洲’,中国要的只是继续发展的权利,以及与有关国家合理解决领土纠纷。中国的要求是正义的,并无霸道,美国等其实对此也心中有数。联合制华 并无真实可信的战略目标,因此它不可能搞得起来。”
在战略布局的宏大叙事框架外,这份畅销报纸也不忘提上一笔:“5日还有多家国际媒体注意 到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因日程问题取消了与希拉里的会面。针对外界各种猜测,外交部回应称访问行程系中美商妥,外界无需有不必要的猜测。”虽然看似花絮, 但大概也只有这家媒体能够公开刊登,昨天上午,福布斯中文网等微博认证账号曾赶在删帖者动手之前,发布了引自美方官员的消息,称中国“二号人物”是因为 “背伤”而临时取消安排。来自新浪官方的@头条新闻是在午前引用凤凰卫视报道而发布,但关闭了评论。等到了杨洁篪与希拉里联合记者会上的公开问答,腾讯在 下午曾将《习近平因行程安排问题临时取消与希拉里会面》推上新闻首页头条——不过,这些都消失在新华社电稿中,“背伤”二字甚至成了网络敏感词,只留下阴 谋论者对“一盘大棋”的无穷揣测。
京华时报是用封面四行粗黑大标题介绍两段口径——《温家宝:美方应切实尊重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外交部:会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而这后一句针对日方称达成“购钓鱼岛”协议的斥责,同样是以提升规格的版面表达方式出现在人民日报要闻版上。
“我们不禁要问,日本究竟要把处理钓鱼岛问题引向何方?”——这是代表中国官方发言的洪磊昨天发出的新版警告,当然,他更加烂熟于心的一定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不 过,在微博论坛上,也总有一些并不乐见中共政权领土主张的异议者,他们用来嘲讽毛泽东时代“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证据中就有一幅旧版地图。今天,人民日报 海外版也决定不再回避这个“尴尬”话题,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出面《说说钓鱼岛历史常识》:“在最近的国际研讨会上,一位日方发言人 谈到钓鱼岛时称,中国1958年出版的《世界地图集》日本版图中写有‘尖阁诸岛’,等于认可是日本的。对此,我指出:这个地图册的扉页上注明“中国部分国 界线,根据抗日战争前《申报》地图绘制”。因此,相关内容不能代表新中国的立场。在195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绘制的《世界分国图》的日本版图中, 就没有所谓‘尖阁诸岛’。于是,会上会下无人再就此问题纠缠。”
而这份报纸的另一篇《变脸比翻书还快,日本当局为何抢着 “买鱼”?》报道,此时已成为新华网头条,副题中更加上了《新华社记者‘钓鱼岛发问’难倒美日官员》的链接。8月28日,这家代表中国官方的通讯社记者冉 维曾因其逼问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有关钓鱼岛的口径而一时走红,那段答问视频以及画面在此后几日被中国媒体重点推荐,并获得“真正的中国好声音”之类的赞 扬。
作为咄咄逼问的系列作品,最新的新华国际时评昨天也已发出,直接定义“日本‘买卖’钓鱼岛是强盗行径”。比起原题,今日广泛采用此稿的报章,比如辽沈晚报,显然更偏爱从下面这段中提炼要点:“更令人不齿的是,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玩弄‘两面派’手法,欺世盗名。前几天,日本派其外务副大臣山口壮专门赴华向中国领导人转交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的亲笔信,表示希望冷静处理钓鱼岛问题。才过几天,日本政府就紧锣密鼓达成所谓买岛协议,‘变色龙’嘴脸暴露无遗。国之相交,重在守信,信义不守,何谈其他。”
[page]三、教科书
“南 方系”支持者现在时常抱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是以不平等竞争的方式获取了本该属于自家的名声,其实,环球时报的“特权”有时更加让他们望尘莫及。比如,近在 眼前的香港民众游行抗议,南方都市报今天在《梁振英留港处理公务》里提及一句“有消息指,梁振英留在香港,是为了要处理国民教育科的争议”,大概已经算是 努力。
两相对比,胡锡进在头版宣布《本报记者专访香港国民教育教材出版人》就很理由傲视同行。这篇与导师出版社社长石国基的问答以“认识国 情何罪之有?”的质问作为标题,由其强调名为《少年心》的教材思路“就是想要避免‘洗脑’嫌疑,但是又要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近20年来的情况,成果有多 少,社会问题如何形成”,并举“打倒贪腐”单元为例说明该书“不回避争议性的敏感问题”。
不仅于此,《绝食“逼”港府不利教育》的作者评论 也已刊发,来自香港的作者纪硕鸣以“十几个香港人在特区政府总部门前绝食,旁边停着救护车”形容事态,强调:“不了解情况的人很难想象他们抗议的是一门 “国民教育”课。对某一项课程内容的不满并不罕见,但要用绝食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提出所谓的“反洗脑”本身是为了教育,但以绝食的方 式逼迫政府却不利教育。”
按照文章对事件过程的概括,“对香港国民教育的争议已有一段时间,最初反对者打出‘反洗脑’的旗号,一些香港家长 不明真相、有些担心也情有可原。对此,特区政府一再表示,不强制指定教材,教师可以自由发挥,以释民众的忧虑。如果对有些内容存在争议,完全可以提出来商 讨修改。香港特首梁振英也表示,在撤销和不撤销之间,空间很大。根本不需将争议激化。但对港府这样的表态,反对者们不知是没听懂,还是根本就没听。你说什 么他都拿同一句话回你———反对 ‘洗脑’,必须撤销‘国民教育’课。这种态度让‘商量’没有了空间,也可能是他们本就没打算‘商量’。”
于 是,与《港媒揭反对派扮家长搞绝食》的报道相匹配,这篇评论宣布:“绝食者中有不少是香港的政治反对派,香港立法会选举在即,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 好噱头,把这件事搞大以得到政治收益。近年来香港社会对‘内地化’的担心在上升,他们抓住这种集体心理,将‘国民教育’当做靶子,他们真正的目标是靶子后 面的特区政府,以及探索实践中的‘一国两制’,希望得到的是他们的政治影响力。”
说起来,呼吁不要使用“绝食这种极端的方式”这一点,也得 到了一些内地知识分子响应,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仝宗锦同持此议,通过微博声明:“我任何时候都会反对未成年人参与政治活动,尤其是绝食这样的自残行 动……现在的抗议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甚至党派因素……香港的国民教育,至少在形式上是由港府主导的。推行时间没有那么紧迫,小学在2015/16学年,中学 于2016/17学年才全面推行此科。在内容上,单就国情部份,只占课程的五分之一,而人们最忧虑的当代国情,占其中四分之一。同时课程并不设公开考试之 类。因此我看不出要以支持中学生绝食展开抗议的必要性。”
不过,这位法学博士也要承认,自己对“伪自由主义”的指责招来了大量反驳——在中国网络舆论场上,音量更大的仍然是对“香港沦陷”的悲鸣,深恶痛绝中共意识形态“洗脑”的异议者积极转发来自特区的示威抗议画面,向他们送去“大墙之内”的声援。
这 场抗议持续已有月余,并在近日激化成绝食静坐,不过,消息在内地正式媒体上只能间隙式传播,这也是为什么昨天人民网一发出《梁振英:国民教育推展无死限, 理性商讨空间大》的稿件,立刻被门户网站重点推荐的原因,腾讯和网易更选择“香港特首:不会对‘占领’政府总部人士清场”的表态作为标题——反而是卫视大 本营设在香港的凤凰网首页,沉默了。
四、三国杀
骂骂“电商欺诈门”,这总是安全的吧。
新 京报昨天发出稿件,称“从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局了解到,发改委价监局近期已经对电商‘价格战’展开调查,发改委价监局初步调查认为,价格战过 程中,有电商的促销宣传行为涉嫌虚构原价、欺诈消费者”。今日多家媒体跟进报道,展示这场“假打”挑起者京东商城之致歉信,由其承认“有少部分大家电商品 没有实现对消费者零毛利的承诺”。
21世纪经济报道除了展示“京东价格战虚实揭幕:促销成本须由商家埋单,部分供应商撤柜抗议”的变故外, 还由评论员郎朗讲解电商价格战何去何从: “虽然监管部门的处罚结果可能不会太重,但是对于电商行业来说,这次8·15事件带来的教训则足够深刻,至少短期内电商再想用忽悠和虚假促销的方式来发起 低成本的价格战已经不再现实...如何恢复消费者对快速增长但并不规范的电商行业信任度,开始重新回到线上来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将是电商巨头们须解决的 问题。”
重庆时报评论员李妍同持此观,将“刘强东高调发动价格战,号称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的豪气干云”比作“一部听上去很美、看上去却很烂的黑色幽默剧”:“几个大牌的演员,冲突十足的剧情,卖力且专业的表演,消费者满怀期待地走进电影院看这场‘三国杀’,最后却发现商战片变成了恶搞剧,纷纷表示上当。再好的噱头,也扛不住剧本的烂,幸亏消费者心眼明亮,提前读懂了这场‘三国杀’的黑。”
大 河报不觉得刘强东们有那么拙劣,他们更相信“电商价格欺诈恐‘罚’而难‘惩’”,作者王聃甚至觉得:“参与价格欺诈的电商巨头并非不知此种行为之违法性 质,甚至他们早已经估算好了可能面临的处罚与结局。这其实是不难算清的经济账:与可能最多50万元的行政处罚额度比起来,价格欺诈不仅带来的收益更多,还 有打垮竞争对手的机会。被逐利目标驱使的电商们自然会选择后者。”
至于齐鲁晚报和成都商报,都已经在为消费者维权寻找出路,呼吁“集团诉 讼”之可能:“至今没有一位消费者站出来运用法律武器维权,作为专业组织的消费者协会也迟迟看不到行动。相对于发改委及时的行政处罚,消费者的自我维权态 度显然是消极的,如果没有行政力量的介入,无疑是对这种欺诈行为的放任,也让相关的法律形同虚设”;“受制于法律诉讼的成本,散兵游勇的消费者恐怕很难有 积极性为一笔买卖而提起诉讼。如果赔偿不是一倍,而是十倍,情形将会大不一样。”
眼见“一纸处罚令或许可以慰藉消费者受伤的心”的感叹,中国青年报难免想要去堵住那些主张政府干预者的“先见之明”,头条评论强调“电商约架:错在欺诈,而非价格战”:“任何市场都不允许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市 场理性以及监管理性所要坚决反对的,是欺诈行为而不是企业具体的市场策略。将反市场欺诈行为与政府干预市场运行等同,不过是偷换概念。说白了,反欺诈绝不 是反价格战。此次电商之错,在于其忽悠消费者,而不是错在价格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