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攘外安内

   2024-02-18 互联网1070
核心提示:铮铮铁骨、一触即发、悬崖勒马、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些词汇的烘托和带领下,中国舆论场上对日本的反感

“铮铮铁骨”、“一触即发”、“悬崖勒马”、“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些词汇的烘托和带领下,中国舆论场上对日本的反感与愤怒在昨天达至新高峰。

新浪微博持续号召网民顶起“钓鱼岛是中国的”标签,在这个最有人气的公众发言平台上,实时热搜榜首是“钓鱼岛”,第二名是“中日交火”——因为政府强硬表态而激动的网民已经杜撰出中国潜艇在钓鱼岛海域击沉日本驱逐舰的消息,因为相关报道截屏图标明系来自新华网,以至于这家新华社下属网站需要在昨天下午16时许发布声明:“网传新华网播发的‘中国军舰在钓鱼岛与日本海军交火’消息并非本网编发”。

当然,这条否认微博不忘补上一句“本网记者将第一时间权威报道有关钓鱼岛的最新消息”。在这场新闻大战面前,不论是喉舌媒体还是商业门户,都在全力以赴争取第一时间。

昨天午后出版的新民晚报已经用头版头条宣布《我两艘海监船上午抵钓鱼岛海域》,这个消息来自新华社午前快讯,即“中国海监46、中国海监49船11日上午已抵达中国神圣领土钓鱼岛外围海域,海监部门将视情况开展维权行动,宣示主权。”

更多宣示通过央视新闻联播集中放送,从第一分钟起连续3条:《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就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发表声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就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发表声明》、《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日本政府实施所谓钓鱼岛“国有化”发表谈话》。

在习近平已10天未公开露面的情况下,是另一位接班领导层热门人选李克强昨天代表执政者表态。在其会见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的解说词中,超过一半的时长被用于强调钓鱼岛立场,人民日报昨晨署名文章《中国钓鱼岛岂容他人肆意“买卖”》中那句“日本……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否定和挑战”,被再一次强调,并补充“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所有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都不会答应”的警告。

焦点访谈这一期是在《钓鱼岛:中国主权不容侵犯》中回看前世今生,但更受全国媒体关注的还是这之前的另一个象征性举动,即“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海洋局今起正式发布钓鱼岛天气预报和海洋环境预报”。正是据此,华西都市报把“我钓鱼岛今日小雨明日晴”的大字放在了插有五星红旗的封面上,东方早报则截取了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播报时的那一瞬间。

说起来,这份上海报纸今天堪称大张旗鼓,用了18个版来推出其“岛与国”专题。在封面手绘古风画作的带领下,汇总各位政治局常委表态,解析“棋子钓鱼岛”和“大国游戏”的关系,并带来类似《中国部分民众开始取消日本游》、《多项涉日会谈及出访计划取消》以及《日本担忧中国进行经济反制》的动态。

和东方早报一样,有太多都市报今天选择将那份国防部声明作为头版大标题,即“中国军方表态将保留采取相应措施权利”。而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喉舌已在用头版文章宣布“三军实兵演练扎实推进……随时准备完成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任务”的同时,刊出头条评论《中国在领土主权问题上绝不会退让半步》,同样是将中日争端与战后秩序相关联:“这一领土争端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等亚洲国家当年遭受日本铁蹄蹂躏的悲情,而且直接关系到日本是否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条件投降的结果,涉及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果实的问题。”

不过,从今晨门户网站重拟的标题中就可以看出,罗援少将的这篇署名文章中另有“狠话”:“日本政府不要错判形势,今天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是1894年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也不是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中国,那种只靠一纸条约就能攫取中国领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日本政府不要寄希望于自己的所谓‘海空优势’上,中日军队又不是没有交过手,我们用从你们手中缴获来的‘三八大盖’和‘山野炮’打败了你们的精锐部队。现在,中国的国防实力已经有了任何人都不敢小觑的发展。如果日本政客不懂得军事的话,那么可以去请教一下你们的老兵,他们会告诉你们,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挑动战争会给日本带来多么惨重的灾难。”

这位中国著名鹰派的“狠话”一半是说给日本人听,一半也是说给中国人听,说给那些认定“中日开战中国必败”的同胞听。在微博上,虽然有人感叹“我看钓鱼岛才是一管强力胶水,多么有力地将左中右派粘合到了一起啊”,但也确实有足够多的冷嘲热讽混杂在热血誓言中。

一类是坚决反对战争,他们从民生经济和人道主义的角度抵制武力冲突,比如当他们发现北京晚报官方微博昨天曾经说出“直接上核弹这道主菜,省事”时,忍不住要斥其为“法西斯、反人类”;另一类则是将对中共内政治理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外交方针上,并认定以中国之军事实力,必将重蹈甲午战争之溃败覆辙。

这后一类,在某些环节上甚至可以与仍愤慨于政府软弱的强硬派合流——虽然今天的京华时报已经用合成封面的方式让中国海监船巡航钓鱼岛,但显然“日海上保安厅称未在钓鱼岛近海见中国海监船”的消息更能取信于中国网民,他们更是抓住央视昨日播报时那句“距离钓鱼岛220海里左右”,嘲笑这甚至远过这个小岛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距离:“中国海监船,你在哪里啊?是在河里吗?”

面对国家有难却调侃不断的场面,环球时报当然看不过眼,在昨晚即通过微博评论——“作为这个社会的公民,我们有理由对现状不满。但不能把对政府的具体意见当成在国家领土问题上说怪话的借口。对政府发出诉求,是为让个人生活得更有尊严。而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则是全体国民个人尊严的基石。”今晨社评更是义正辞严:“遗憾的是,国内仍有少数所谓的“精英”们对政府的强硬反击冷嘲热讽。我们希望这只是中国舆论多元化中“无论什么都有反对者”的一个现象,它不会扩大成真正的挑战。”

用《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没过时》来号召民众理解政府,这份人民日报子报要在关键时刻为外交方针创造内部氛围:“以中国当前的实力,保证自己不受外部力量的严重伤害已经绰绰有余。从对执政者的角度来说,国内矛盾更加紧迫。政府把绝大部分甚至全部资源用来平息内部纷争,应是‘聪明’的选择。然而外部挑战是中国继续前进的绊脚石,不及时清除它们,或者不与它们做坚决斗争,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就会萎缩,一些小患就会逐渐养大。此外,内外矛盾还会在一些时候相互转化,对外部挑衅应对不力,会引起国内不满。而一些对外谋略也未必能被国内公众理解,国内反对力量会致力于强化公众的误读,社会越自由,这类混乱越可能发生。”

所以,不仅要批评那些冷嘲热讽者,环球时报也要向批评政府“太软”的声音喊话:“民众的愤怒永远是最激烈的,它与国家的实际对策之间通常会有一个间距。民间各派和政府发挥好对日斗争的不同角色,这个间距就会成为弹性和力量,多元化就拧成了一股绳。而一旦不接受这个间距,对外斗争就有可能转化成内部纷争,外部挑战者求之不得,他们将有机可乘,看尽我们的笑话。”

当然,如果只发一篇社评,胡锡进总编又怎么对得起《中日钓鱼岛对抗迅速升级》的封面报道?所以,《莫再幻想友好,认真对付日本》不仅成为环球网自家首页头条,也获得多家门户网站今晨转发推荐,因为文章开篇即言:“日本政府昨天与钓鱼岛的所谓‘拥有者’正式签署‘购岛’协议,昨天因此真成了中日关系的‘9•11’。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中日友好关系此前已是百孔千疮,到昨天它彻底垮塌了。中国人对日本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愤怒昨天全都被唤醒了,这也必将反过来影响日本社会对中国的感受。中日重新成为两个相互仇视的民族大概很难避免,中日关系必将进入一个大摩擦期。”

在允许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法律研究室主任邢广梅写出“中国若按日本方式处理钓鱼岛早已尸横遍野”之意的支撑下,环球时报开始分析新挑战的尺寸:“中国完全可以把日本当成对手来对待。它的力量大小对中国来说最合适,它比菲律宾等要大很多,加之历史和它对历史的态度,这个对手足以调动中国社会的警惕和自省。而它又远不如世界一流国家强大,无法构成对中国的致命威胁。”

文章中甚至还明确地给出了一个时限,以供主力读者“望梅止渴”:“中国在快速发展中,我们需要把力量攒足,并在某个冲突点上充分对日展示出来,重塑它对中华力量的敬畏。只有这之后的日本才会认真改变同中国打交道的方式,那时的中日友好或许才能重新开始。这个过程如果顺利的话,大约需要30年左右。也就是说,今天的年轻人和中年人都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日本对中国完全有别于今天的脸色。”

这样的国情教育课,齐鲁晚报今天也来上一堂,许的愿也是“二三十年”。这份山东报纸终于承认强占钓鱼岛已是日本主流民意,而后打气加油:“长远地看,经过未来二三十年的努力,中国一定能建成一个现代化强国,如果经济总量继续提升,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我们应对和解决许多外部风险的回旋余地就会比现在大得多。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和意志,才是我们最大的力量源泉,最终把钓鱼岛拿回来,这个历史责任,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肩头。”

甚至,在国家利益面前,曹林也暂且与环球时报站在了同一条战壕里,通过中国青年报呼吁搁置口水争议,批评那些“只有圈子,没有是非,只有意识形态偏见,没有国家利益意识”的同胞:“你可以不将内心的爱国热情表白出来,但请尊重那些热情溢于言表的爱国者;你可以对这个国家的种种社会问题保持异议,保持激烈批判的姿态,但当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应该跟国家站在一起,坚定地与国家同在;你可以不喜欢郭敬明,不爱看文章的表演,但当在国家利益问题上都还原为‘中国人’的身份时,起码应该尊重那种爱国热情。”

这位高产评论员并没有回避那些自由派朋友的观点,所以决定用“国家利益”来代替“爱国”这个字眼:“有人认为,爱国者的责任就是保护国家不受政府侵犯——这些问题可以讨论,但国家利益不是任人揉捏随意阐释的面团,当国家利益受到实实在在的具体侵犯时,应该暂时放下各种纷争而一起去捍卫……世界主义的想象充满浪漫主义的气质,却是虚幻的,‘历史的终结’更是自欺欺人的,地球村也只是虚拟的技术想象,在这个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丛林中,需要有国家利益的现实关怀。这一点,‘公知’也罢,‘五毛’也罢,国家利益面前,应该存小异而求大同。钓鱼岛问题上,我们需要发出同样的声音。”

那么,还是由中共中央机关报来代表“公知”“五毛”集体发出声音吧。《日本应停止玩火》:“日本政府必须明白,和平发展是中国战略抉择,但捍卫领土主权和追求和平发展从来不是二选一的问题”;海外版《中国反制日本绝不手软》:“中日关系处于新的历史关口,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中国不会受限于‘韬光养晦’。”

人民网甚至抢在了吐槽“韬光养晦”者前面,用首页评论主动宣布《钓鱼岛,“口水仗”已经没有意义》:“大道理也没必要多讲了。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有的国家从来欺软怕硬,它‘只服力、不服理’,你就用力量跟他讲道理……这两天,从划定领海基线,到派出海监船,中国不再‘搁置争议’,日本也别指望侥幸获利,幻想以‘挨骂’捞取‘实惠’。”

所以,虽然外交部发言人要针对“日本驻华使馆门前有民众示威”再说一次“我们主张,公众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但那之前还有半句“激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烈义愤”的肯定。反日游行的照片终于可以不用再限制在互联网空间里,而是堂而皇之地印上报纸。比如新京报,正是在国防部声明边放上“头可断,血可流,钓鱼岛不能丢”的图片,宣布“山东威海发生规模不小的示威游行”;京华时报在用头条评论呼吁民众“不需要就中国每一个步骤形式上的‘强硬’或者‘软弱’作出判断”后,更是用一整个版面汇总来自北京、广州的抗议场面,并佐以自淘宝数据:“一周来搜索下降”、“销量锐减”。

麻烦的是,野田佳彦似乎也并不准备退缩。午前五大门户均重点展示“日本不接受中方抗议,将如期实施‘购岛’后工作”的消息,虽然搜狐正在推荐京华时报《别让丹羽成为最后一个信使》里的期许,但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日本新大使难有大作为》里引述的预言,“西宫伸一到中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会无所事事,因为野田的钓鱼岛国有化的影响深远,作为大使也是很难在中国开展外交活动,很多活动也在这个情况下很难展开。”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