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破碎的周末

   2023-11-15 互联网1780

11、那位被形容为“耀眼夺目”的女子,以及高举“爱广州、非暴力”纸板的少年,现在成为官方与民间意见领袖共同称赞的正能量——不过,有一类标语,却只有后者见之雀跃。

“要怎么收回国家领土——钓鱼岛?哎,不如叫城管和中国的贪官去吧”——图片显示,少量游行者在反日队伍中打出了有关“民主”、“人权”的诉求横幅,这让一些认定政府一手操纵游行的异议者放声大笑:“共产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12、人民日报是用“中国好声音”为标签来在微博上推介类似“不对同胞已购买日货动手”的建议,说起来,这份报纸早在上周五道晚安时就已预料到了 “动手”的气氛:“百年坎坷,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已深入骨髓。激愤之下,同胞们也要相互提醒:砸车打人或可逞一时之快,却会使爱国心受到歪曲玷污。今日中国,强大的不仅是国力,更应是民族心。团结奋斗,保钓到底!”

在接下来的两天中,这个账号与人民网紧密配合,除了继续提供来自人民日报及海外版上对日本政府的斥责外,也先后发布《微评论:理性让正义更有力量》、《微议录:爱这个国家,就要爱自己的同胞》、《人民微评:别让本是正义的行动被冠以“暴徒化”》、《微博网友就涉日游行呼吁:少点盲从,多点理性》等帖子。

今晨,人民网更是用首页头条转发来自中共中央机关报头版上的正式评论《用文明法治凝聚爱国力量》:“祖国领土遭受挑衅,抑制不住的愤懑、抗议与“反制”,是中华儿女应有的激情,需要释放。这样的爱国情感弥足珍贵,需要充分珍惜保护。但是,文明守法应是公民的基本素质。损害同胞的合法财产,迁怒在华的日本公民,是极不妥当的。”

13、《微博“国家队”就涉日示威发声 ,万众沸腾更需“定海神针”》,这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中央级媒体的集体自我表扬。

近期风头正劲的@新华社中国网事在周六午后引述那句“抵制日货之前,请先抵制蠢货”,并提出三点方针:“一要最大限度保护爱国热情,二要最大限度捍卫法律底线,三要最大限度守护人性尊严。”

在目睹了砸车砸店行为后,这名微博“国家队”主力前锋以“爱国,请先爱同胞”为名称赞举着“前方砸车,日系车请调头”纸板的西安青年:“给力和暴力只有一线之差。对同胞下手的是暴徒,团结同胞共御外辱才是给力中国人。”

不过,“国家队”总要记得左右平衡,所以,今天零点刚过,又以在凤凰卫视节目中自言“抵制日货并不是砸自己的日货,而是要各行各业都比它做得好”的少年为正面典型,强调不必“放大某些歹徒的影响力”:“一看到暴行,有人就把屎盆子往‘爱国’上扣……恶行不必夸大,爱国不应污名。”

14、三驾马车里,央视在微博平台上显得有些落后了。但是,宣传官员在部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时,又怎么会忘记这个更加具备城乡家庭传播能力的媒体渠道呢?

评论员杨禹已经在今晨7时许向亿万电视观众讲述“理性依法表达爱国热情”的重要性。而此时,她的同事张泉灵宣布要“重温三部作品《活着》、《白鹿原》、《鬼子来了》,历史大背景下的人性,人性构成的历史大背景。”

她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周六下午16许,这位央视主播微博感叹:“说句实话,我以前真不相信这社会隐藏着这么多流氓和脑残。是我幼稚了。”在迄今近4万条的评论跟帖里,对她最典型的回复是:“贵台功不可没。”

面对潘石屹“你们媒体不应该去故意挑逗”的批评,张主播只能以“量、度、方式、口气是要拿捏好分寸的”作答。因为在她看来,“不指望呼吁理性的声音能说服真流氓,他们本来就想砸车,他们本来就想吃霸王餐,爱国只是他们扯来的大旗。我只希望理性的声音可以让盲从者警醒,让没有出手而暗地叫好的人们了解,打砸抢烧吃饭不给钱是犯罪是混蛋是会被正常人耻笑的。少一点盲从,就多一点理性。”

15、当然,比央视更加受到“蛊惑”、“煽动”指责的还是环球时报。

作为同行,新民周报记者杨江和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均在微博上痛斥:“环球时报连日来社评逐日失控,不断鼓吹极端民主主义情绪,我看他们泼妇骂街式的评论,分明已赤膊上身恨不能立马与日本开战,这样的舆论引导对国家与人民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被指责的王文则反唇相讥:“我们几位编辑何德何能,要对全国之事负责。您几位那么有名,天天呼吁理性,怎么不对‘没培养出社会理性’负责呢?‘青年报’怎么没有管好中国青年呢?”

在周日休刊后,胡锡进决定全面阐述自家报社的立场,在继续贬斥《翻二战案,日本的荒唐梦想》、《窃取钓鱼岛,日本要翻二战的铁案》的同时,刊出社评《反对一切街头暴力,中国须坚定不移》:“这些天发生的打砸行为对当前的对日斗争只能造成削弱,它是中国的一个污点。中国要往前走,面临着很多对外摩擦的可能。我们只有做得正,对外不留或少留把柄,我们才能得到对手们越来越多的敬畏,我们也才能真正走远。”

不过,正如其官方微博和个人微博所言,这份畅销报纸的当家人更要批评“只生打砸者的气,对日本未见批评一个字”“一棍子打死爱国主义”的公知:“当年的五四运动中,学生们一怒之下火烧赵家楼,之后的近100年里,中国一旦出现大规模街头抗议,经常伴随打砸以及焚烧抗议目标甚至袭击不相关的目标。砸和烧的对不对,舆论和一些意见领袖喜欢另作价值判断,反对不反对至今是有选择性的。比如在什邡和启东事件中,发生的打砸行为在网上受到很多人支持……少数人在互联网上指责政府‘怂恿’、‘默许’打砸行为,这是故意拿这些事件说事,发动他们习惯性的对政府抨击。”

16、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和凤凰网的编辑们也度过了一个繁忙的周末。

在尚无关于打砸抢行为的正式报道信源时,后四家门户网站只能用评论曲线救国,把“把砸日货不是爱国,是害同胞”的宣告放在头条。这是来自周六新京报的《爱国,不能僭越法律底线》,以深圳警方查处8月19日“抵制日货”行动中借机滋事者为据,未雨绸缪:“无论是中国公民的合法私产,还是在华日本人的安全,都是受中国法律保护的;维护中国法律的尊严,是爱国的应有之义,相反,僭越法律底线的所谓‘爱国’行动,只会授人以柄,损害国家形象,是不折不扣的 ‘害国’。”

另一份预先警告来自北京青年报,《爱国热情不能与戾气同行》:“就算损毁自己的车,这种当街作秀式的演示,也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网络娱乐事件,有几个人会打心眼儿里佩服这种行为,因此而增进爱国之心?而那些在戾气驱使下砸毁别人汽车的人,则是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

周日早晨,各位网站主编更觉媒体之启蒙职责。与新浪重点推荐《日本候任驻华大使西宫伸一去世》这样的“硬新闻”不同,搜狐和腾讯分别推出专题《爱国行动为何变成“恐怖袭击”?》、《“假爱国,真施暴”该严惩》,凤凰网用历史频道讲解义和团真相,而网易在周日上午更是亲自上阵,用《“爱国”口号已成犯罪遮羞布》的自家评论作头条:“如果裹一层‘爱国布’,涂一身‘保护色’,喊几句正义的口号,便可肆意扰乱公共秩序,侵夺、毁坏他人财物,便可随心所欲地扭曲他人自主意志,侵犯他人自由权利,那么,这样一个社会,就绝不是一个文明、法治的正常社会。”

17、以新京报为代表的都市报向门户网站提供了最多素材。甚至,久无大作的南方都市报也在今天以社论表态,《诉求须理性表达,惟公民能让城市美好》:“拳头落在本国公民身上,他人经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的私人财产,被瞬间幻化为发泄莫名愤怒的无辜对象,让社会成员产生普遍的不安全感。任何拥有起码判断、抱有基本理智的公民,恐难将这满是戾气的打砸暴行与其口中的爱国热忱挂上联系,因为,在堂皇外衣之下包裹的,是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用心与举动。”

新浪专门汇总了那些平时并不太会出现在全国视野里的报刊评论,因为它们正来自黑烟升腾处:潇湘晨报《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西安日报《理性依法表达爱国热情》、三秦都市报《保钓爱国,怎样才是正确的表达》;深圳特区报《表达爱国热情不能亲者痛仇者快》……

不过,人们同样发现,不论是这些报纸来自地方还是中央,在发表“理性爱国”立场的同时,均未刊出打砸抢的具体画面,即使提及“非理性”行为,也是一笔带过,不作详细描述。舆情研究学者沈阳对此作出的解释是“避免暴力情绪传染,防止事态恶化”——不过,在新媒体时代,这也容易被讥笑为“掩耳盗铃”。

18、继称赞“北京的抗议者和北京的警察都为全国做出了表率”后,今天上午11时,胡锡进再发微博:“我认为中国应当翻过由老百姓上街抗议日本等 ‘列强’的这一页了。这是孱弱中国留下的习惯。今天这通常也是小国弱国的做法,比如中东国家不断抗议以色列美国,又砸又烧的。中国是有国家力量的大国,希望官方多推惩治日本的强硬措施,民间多支持就是。美国民众从不上街抗议外国,中国也该‘转型’了。”

这位人民日报子报总编辑的建言也从侧面证明,中国政府确有“民气可用”的传统。不过,在研究了过去两天里发生的故事后,一些分析人士也承认,那些打砸抢最为凶悍的年轻人未见得真是什么“政府打手”,而是对中国社会现状不满的失意者:“部分街头人士的行动派在群体情绪的感染下难以保持理性”、“眼见人们走着喊着就从理性进入疯狂,这就是一正常心理现象,指望群氓保持理性几无可能。”

还是@作业本,他在今天早晨转发一个据信来自长沙官员的微博:“在平和堂内走了一遭,里面场景触目惊心,能够想象场面有多疯狂。离开时民三庭赵庭长拉住我‘文明社会何以出现如此暴行’,我回答,‘法不责众的心理’。之后,带我们查看的公安领导同志介绍,抓捕了一百余人,除却二十余学生,其余大部分都是有犯罪前科的。真正爱国人士们,你看看你们都与什么人为伍!”

午时,五大门户开始重点推荐最新消息《青岛警方已抓捕多名打砸抢烧人员》,并配以“西安称歹徒混入游行,禁止部分示威”和“广州悬赏打砸线索”的动态。

19、虽然中共官方喉舌仍在注意将打砸抢与“爱国主义”区隔开来,但在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看来,这种情感本身的存在意义就很值得怀疑。比如搜狐今晨已在首页推荐鄢烈山之论,《全球化时代,爱国者必是国际主义者》。

于是,类似“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庇护所”这样的警句再被传诵,全球化支持者认定,“理性”与“爱国”本身就是互斥的,而政府操弄民粹主义正如当年义和团一般,终将自焚。

至于大陆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坐实了“洗脑”的罪名。连岳微博有言:“洗脑是中国教育的主线,几年后孩子就会成为今天这种奉旨爱国暴徒。反洗脑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让他们温和有礼、不伤害他人、尊重不同意见,有能力的话,就带他们离开中国吧。”

作为一个支流,地域主义也夹杂在爱国热情中迸发出来,比如上海、广东均有本地民众愿意强调打砸抢者是外地人。

20、作为具体表现形式,连“抵制日货”的价值也被再一次否认。

尽管人民日报海外版今晨仍在《中国何时对日扣动经济扳机》中宣布“中国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志和承受力”,而也有足够多的民众相信“如果中国人1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数千家企业面临破产。如果中国人6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一半人失业。如果中国人1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结构彻底瓦解”的号召,但也有一些经济学者更愿意从全球化的角度,宣称抵制日货其实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甚至更多:“干掉一辆售价23.4万的国产日系车的抗日效应。 ‘爱国青年’在让日本政府少了1240元税收收入同时,使我国各级财政少了81194元税收收入,使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少了67220元;在让日本鬼子少了 27元买子弹的同时,使我国少了2400元买装备。正所谓杀敌不满百,自损过一万。”

其实,北京青年报早在周六就已经否定“抵制日货”的实际意义:“‘抵制日货’是源自上世纪中日战争时的爱国口号,但七、八十年之后的今天,两国的实力对比和贸易往来早已今非昔比。抵制日货是一种态度,但想以此来给对方施加压力,进而达到解决领土争端的目的却有些天真。首先,过去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深度交融的30年,小到电器中的芯片,大到摄像器材和汽车,日系产品都占有半壁江山。抵制日货固然可以造成日本厂商的损失,却也必然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不便。抵制的时间短了,不起作用;抵制的时间长了,这柄双刃剑会把双方割得遍体鳞伤。不知道今日高喊抵制日货的民众,是否真的做好了长期付出代价的准备?其次,中日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盘根错节,很多企业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资生产,所谓‘抵制日货’究竟是抵制了日货,还是抵制了国货,有时很难说得清楚。因而,抵制日货可以是公民的个人选择,可以是表达爱国情绪的姿态,但也仅此而已。”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