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札记:莫言幸福

   2024-01-18 互联网1180

二、野心家

长假既终,就重新回到那些节前的议程轨道中去吧。航母战略、盘锦枪声不宜多谈,持续一个月的中日冲突还是要继续聚焦。环球网头条带来好消息——《日媒称钓鱼岛争端日本已处弱势,日外相欲拉拢台湾》。

趁胜追击,人民日报懒得理会日本外务省根据自己1953年1月8日一篇见报资料得出“可见中国曾将钓鱼岛视为冲绳的一部分”的注释,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内哄笑,今又以国际要闻版头条之位发出“中国执法船将坚守钓鱼岛,日本要习惯”的领土誓言,并得多家门户重点推荐。

财新网更愿意提醒各位别忘了赶在假期前同时发布的十八大召开时间与薄熙来双开通报。中纪委《审查报告》中“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的话语已成民间调侃素材,但作为总编辑,胡舒立还是要正襟危坐,值此强调“薄熙来的堕落和毁灭提示我们,倒退没有出路,停滞也没有出路。只有把改革引向深入,才是惟一的长治久安之道”。

在这篇本期新世纪周刊社评中,胡总编除了根据官方报道重述“违纪高官的一般特征”外,也着重强调“薄熙来还具有一个在一般贪腐官员身上很少见的特点”:“那就是他善于利用现代政治传播手段来自我包装,博取民意,将自己装扮成‘正确路线’的代表,因此戴上了别样的政治光环。特别是任职重庆以后,薄熙来以红歌开路,尽显‘革命豪情’,自我塑造成一个亲民爱民、嫉恶如仇的现代清官形象,也竭力赋予所推行的措施以十分强烈的政治符号意义。他把中央政府出台的惠民措施包装成自己的德政,鼓励人民感恩,制造个人崇拜,当地竟然出现了以《薄熙来之歌》为代表的颂扬个人的文化现象,大有‘文革’重现之况。”

而后,胡舒立更对标题“现代政治油彩,封建残余底色”作出注释:“已经公布的事实表明,他的真实形象与其致力打造的清廉、正直的‘好书记’形象完全相反,他以及他的家人已异化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贵资本主义代表人物。揭开其现代政治油彩的伪饰,我们看到的是封建残余的底色......而此一事件的发生也是一个严峻警告,提醒我们必须时时提防个别野心家利用民众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把中国引向歧途;而那种试图通过践踏法律、否定改革来回应民众关切、解决社会矛盾的‘模式’,是一条通向浩劫之路。”

三、文学奖

另一个有能力公开发表涉薄言论的总编辑是胡锡进。环球时报在9月29日就针对“十八大什么时候开、薄熙来如何查处,这两个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昨天同时有了回答”而刊社评赞扬——《政治确定性是中国人民之福》。

今晨,胡总编的评论员单仁平再度上阵,针对另一个敏感议题发言:“据法新社报道,一家博彩公司认为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最有可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打翻了很多中国人心中的五味瓶。”

的确,这个消息在过去两天里通过互联网传开后,许多哪怕没怎么看过莫言作品的人们也已经加入讨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成为许多发言者“文人相轻”的理由,他们在微博和论坛上批评莫言没有资格得奖,因为这位中国作家“没能守住不作恶的底线”:在法兰克福书展退席抗议异议者戴晴的出席、参与抄写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官方活动。比如同为作家的夏商,就是不肯饶恕的一个:“有人会说文学奖不该和政治挂钩,可作家天生代表着良心,难道不该与体制保持距离?不该有起码的尊严和底线?”

也有另一些人愿意体谅莫言难处,强调不应“道德绑架”、“过分苛责”,比如@破破的桥即言:“若不持双重标准的话,在这社会中生存很难有人脱出类似指控。上学,要违心写政治课答案;从政,要攒入党申请;哪怕教师去台湾开学术会议,还要填很恶心的表,代价都很大么?未必。”

其实,就算是这种“将心比心”的辩护,环球时报也并不认同,要批一句“中国人缺少看淡诺贝尔奖的自信”:“现在西方同中国有了一些分歧,诺贝尔奖似乎成了西方世界里对华最激进的力量之一,而几乎未做平衡努力,它有时不像是个‘奖’,而更像是意识形态团队。”

当然,消解诺奖权威性之外,单仁平更需要向夏商们开火:“当然中国也有一些人比西方对华激进派还激进,他们在互联网上反对莫言获奖,不是因为莫言作品的好坏,而是他们嫌莫言‘不怎么骂政府’,他们认为只有坚定的‘异见人士’才有资格获诺贝尔奖。”

根据钱江晚报昨日引述,对于“被诺奖”,莫言在电话里对记者说:“我,没、看、法。”既然事主如此淡定,华西都市报、重庆时报、长江商报就算不方便多讲意识形态之争,至少可以规劝各位——《围观诺奖不如好好看本书》、《关注诺奖背后的文学生态》。

但北京青年报今天还是允许王石川就此分析“引发喧哗与骚动”的原因:“网友对莫言的求全责备,也是对中国作家深刻期待的一种寄寓,而作家可以无视喧哗与骚动,但不能无视内心和尊严,如何提供给世人更优秀的作品,如何重新唤起民众对文学的信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新京报则选择以采撷微博言论之法,探讨《莫言离诺奖多近或者多远?》,并获凤凰网推荐。摘录中,既有胡淑芬“现在反对莫言的民间声音,本质上用的同一种逻辑。我们要求给文艺松绑,自己却给艺术家们套上另一种枷锁”的视角,也刊出了孙旭阳的坚持:“这13亿人即使无一人可以逃脱如此指控,也不代表是非黑白标准就应该对这国失效或豁免”。

最终,还是腾讯今日话题敢于明确表达立场,以《莫言能否获诺奖不应强调政治因素》总结,强调“能否拿诺贝尔文学奖,主要看文学成就;莫言完全有资格竞争诺奖”:“就在前几日,《中国好声音》决赛中梁博以一曲《我爱你中国》夺冠,这一结果也引起了极大的非议。反对者也不是从歌唱艺术的角度来说事,而是反对梁博的选歌。可梁博选歌一贯走‘汪峰范儿’,他选一首汪峰的歌,又觉得在国庆前这首歌的主题应景,那么做出这种选择不也很正常?我们当然应该反对权力干扰娱乐,反对主管部门强行要求娱乐节目突出‘正面宣传’。但是反过来,也不能把自己的政治取向寄托在娱乐节目里。这种把一切都‘政治化’的做法颇为无聊。眼里没有艺术成就、文学成就,思维一开动就想到政治上,这也是一种病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