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进入了最后的终审、公布环节。近日,欧洲一些博彩公司把中国作家莫言列入热门赔率,这引起了中国媒体、民众的争相关注,中国人的"诺奖"情节再次被触动。诺贝尔奖缘何那么重要?得到诺贝尔奖靠的是什么?中国民众、中国社会的诺奖情节折射了什么?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世界第二,这是仅仅在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成就不可谓不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发展也刺激了中国社会对于人文领域" 话语权"的追求。中国本土"诺奖"的匮乏使得中国的国民心态发生了变化,诺贝尔奖是一个奖项,是一个结果,中国民众看重的就是这个结果,一旦得了奖就是到了顶峰、就可以扬眉吐气,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显然是不正确的。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8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以表彰他们在细胞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约翰·戈登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英国卫报记者曾试图对其进行连线采访,但戈登的实验室答复他:"戈登正在工作,不要打扰他。" 而山中伸弥说,得到获奖通知时,正在家修洗衣机。"我没想到能获奖。当天在家里,洗衣机'咔嗒、咔嗒'响。我刚想修理洗衣机,手机响了,对方说英语。我得知自己获奖。"一个在做实验、一个再修洗衣机,联想到以前"诺奖"获得者在获奖时有的在上课、在读书,可见,对这些改变着世界的科学家来说,得奖固然是一种荣耀,但工作、生活永远在得奖之前,正是这种淡然的心态使他们扎扎实实的将研究做好。
一个人的心态是可以折射出这个社会的心态。我们的社会显然还不够成熟,这是"诺奖"匮乏的关键。在这个社会里,官员为了立竿见影的政绩不惜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国家运动员永远以拿金牌作为毕生追求,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科研工作者短期内没有取得"领导"满意的成就,会不会失去资格、经费。而为了生存和经费而只能投"上级"所好,而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持续的研究,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整个领域的浮夸。
诺贝尔奖反应了什么?可以说诺贝尔奖反应了一个国家在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实力,也是一个社会形态、国民心态、个人境界的考量。我们的媒体、民众关注的不应该是谁得了奖,奖金是多少。人才的培养与留住、教育体制的完善及成熟、国家对文化、科技的重视和投入才是一条通向"诺奖"的必经之途,过程极其重要,结果不过是一个"缘分"。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新华社的评论非常的贴切,这才是社会为诺贝尔奖该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