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特别是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成为现在的重点课题。
以会计职业能力养成为核心
位于湖北省的仙桃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很早就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在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会计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建立了“能力导向,三层递进”的具有工学结合属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我们遵循“明确定位,整合课程,分段教学、强化技能”的教学理念,始终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养成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仿真模拟与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使课堂职场化,并使会计技能训练与会计岗位能力要求有机融合。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首先,建立了“能力导向,三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力导向”是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三层递进”是指“会计基本从业能力→会计日常业务处理能力→会计综合处理能力”逐层递进。
具体做法是:第1学年,学生处于职业学习的起步阶段,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从业所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会计基本从业能力”;第2学年,教师根据中小企业会计日常业务处理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采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以“做”为主,在“做”中学习专业知识,养成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具备“会计日常业务处理能力”;第3学年,学生先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然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应聘单位顶岗实习,全面提升“会计综合处理能力”。
其次,构建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针对高职会计教学的特点,大胆进行了会计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提高,创建了“仿真模拟—— —真账实做—— —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遵循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再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通过“工学并举”培养人才。通过校内知识学习和实训室“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基地“真账实做”、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以及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将诚信守法教育、意志品质磨练、沟通能力训练、核算管理能力培养等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完善“能力导向,三层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最后,以“五化”作为会计人才培养途径。专业方向市场化,课程设置岗位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做一体化,技能考核多元化。通过对仙桃及周边地区会计人才需求调研,结合学院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考核,通过全方位检验,促进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培养。
此外,以“四双”作为会计人才培养措施。
落实“双师”要求,提高执教能力。认真落实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专任教师不仅要有教育系列职称,还要有技能或执业资格证书,且通过到企业挂职,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具备会计实务操作技能。
坚持“双证”教学,提高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内容,做到课程与职业证书融通,课程与工作岗位要求融通,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
贯彻“双轨”教学,将手工会计学习和技能训练与会计电算化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进行手工会计处理和利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
完善校企“双向融入”机制。
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为企业提供财务咨询;企业会计专家进入课堂,讲授专业实训课程,开展会计职业教育讲座。
另外,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深入推进职业道德培育工程,开展“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加强诚信、修身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培育,开设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
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训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首要任务,在现阶段来看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高职培养合格人才的成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课程是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的实现,有课程体系的支撑,有一套很好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式方法,那么课程的教学质量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显然就会上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带动其它教育教学改革的火车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带动一些核心要素如课程的改革、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的改革。这些相关因素也能带来教师和实训实验基地的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资源变革的推动力。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让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企业才会和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才有可能。同时,资源整合后学生的受益面就会大大拓宽,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就轻松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