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编制里”给职场白领的思考

   2024-02-18 互联网860
核心提示:死在编制里,这是一名研究生在报考环卫工人失败后,极度不甘心而又坚定的表达。他目前在一家传媒机构工作,最近参加哈尔滨市面向

“死在编制里”,这是一名研究生在报考环卫工人失败后,极度不甘心而又坚定的表达。他目前在一家传媒机构工作,最近参加哈尔滨市面向全国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人的考试,被淘汰了。(1月14日《信息时报》)

不妨再看看考上环卫工人的研究生怎么说——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说这话的人叫严晓,是27岁的女孩。在成功考上环卫工人后,她每天冒着零下30℃以上的寒冷在清扫街面杂物垃圾。

一个人,如果抛弃世俗标准,按照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来选择想要的人生,值得激赏。但是,现在我连半点掌声也无法给予这些想做环卫工人而不得,以及终于做稳了环卫工人的研究生。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为自己的振振有词提供应有的价值支撑,来让人感受到应有的独立精神。驱动他们选择的,根本不是环卫工人这份职业,而是事业编制的魔力。

这一次,中国研究生为挤进环卫工人的编制上演的激烈竞争,让我强烈感受到太多年轻的人格已经遭遇体制残忍的改造。那位考上环卫工人的研究生姜丹就说,“什么样的声音我都能接受,像我们这些80后其实有很强的承受力。”在我看来,这样的承受力,不是坚韧,不是隐忍,而是机械,而是麻木,实在不值得有任何称道。

“体制惰性”造就了“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商美漫画/图来源:红网)

 

网友和菜头曾说,“追求现世安稳,在无形中束缚了自己,也束缚了所有人的未来”。事实上,热衷体制内身份的王洋最看重的,也就是编制可以帮助安放户口,获得更多的福利和保障。安全第一,规避风险,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只是,这种愿意“死在编制里”的年轻人,还能承担“中国梦”的责任吗?

当年轻人失去“释放自己”的动力和勇气,一个社会也就注定要失去应有的创新与创造的能力。纵然我们愿意把问题指向这背后太多的制度不公,纵然我们也明白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体制改革的滞后,捆绑了很多年轻人获得更好发展的机会,纵然我们也承认作为理性经济人需要做出一定利益选择,纵然我们也承认几代人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严重失去自我,但是,当一个人抱着“愿意死在编制里”的信仰,这种个体人格的沉沦,还是让人很难“哀其不幸”,只会“怒其不争”。

体制问题,当然需要国家通过顶层设计来解决,但是,作为现代公民,祛除社会各种旧制的弊端,本身也是一种责任。一个情愿死在编制里的研究生,从某种意义讲,独立精神已经死了。只是选择追逐旧体制的红利,沉醉在既得利益的幻觉,不愿公民独立精神去承担改革应有的代价和责任,这样缺少个体觉醒的年轻人,不值得任何理解和同情,只能让人觉得悲哀,令人激愤。(重庆时报)

“死在编制里”,对应的,其实是希望“活在春天里”。对于年轻人的选择,我们可以理解,也可以呼吁改变这种编制带来的职业差距。但必须看到,这是一种不正常的选择。而且,编制也未必那么甜美,那么值得拥有。

现实中,确实存在编制内外差距,但不是所有编制里的风景,都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同样是编制,含金量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既有行业的差距,也有级别的差距。编内能拿到编外收入的十几倍,那只是极少数单位;编制内都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那只是少数人的故事。

编制其实也是一个“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未必满意。这一次,哈尔滨招聘了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人,这么多研究生、本科书好不容易入编了,真正进去了,就能够得偿所愿了吗?据称,这些事业编制环卫工,拿到手的月薪也就在20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就是想要的生活吗?而且,真的入了编,就没有压力了吗?

“编制里”未必就是“春天里”。求职者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编制,媒体报道不能过分放大编制的吸引力,放大“死在编制里”的悲情。就业压力之下,理解年轻人的无奈,但还是想劝慰年轻人,因编制牺牲理想,未必是一个明智选择。很多时候,我们也许把编制想象得太美。( 新华网   毛建国)

网友声音:

网友“不是我的错”:有这种声音很正常,有编制就能落城市户口,户口的差异会带来就业、福利、教育等“待遇”的差异,我也想死在编制里。

网友“爱你思密达”:环卫工人就不能是高学历?在我看来,招收研究生,也是为环卫事业培养人才嘛,再正常不过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