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反腐败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近日公布2012年全球清廉指数榜,在受统计的176个国家和地区中,丹麦、芬兰和新西兰清廉度并列第一,阿富汗、朝鲜和索马里并列倒数第一,中国位居第80位。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向《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媒体监督、政府官员收入公示、健全的高税收制度都压制了腐败的形成。
全球清廉指数榜显示,南欧国家清廉指数排名靠后,与经济水平较高的北欧、西欧国家差距明显,与日益南北分化的欧洲经济相契合,不过裴德盛强调这不是欧洲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全球清廉指数榜上中第80名,这一结果无疑给我们国人敲醒了反腐警钟。

舌尖腐败之全球清廉指数中第80名
全球清廉指数榜上中第80名暗示一:中国舌尖上的浪费、腐败及其严重
近期,舌尖上的浪费、腐败成了众多媒体上的流行语。我们看到大小酒店里,有着一桌一桌酒足饭饱之后,几乎没有动过的山珍海味,这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眼球和神经。有记者调查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正在使公款宴请大吃大喝悄然地转入到了“地下”。我们为什么管不住公款吃喝的这张嘴?这样的铺张浪费背后暴露出多少让人深思的问题?眼下在浪费背后的这些腐败问题,到底如何解决?
二十多年来,反腐败早已成了大小官员的口头禅,党政体系也横七竖八叠床架屋的设立了一个又一个反腐机构,但腐败却从未因此而减少,反而愈演愈烈,无孔不入。其实这样的结果当在意料之中,当前的腐败是系统性的,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制度基础,仅仅针对腐败行为和个人,如扬汤止沸,自然不可得。
对腐败的制度基础,已有无数评论从各个侧面作出分析,较浅显的,是权力缺乏外部监督,实际上所有反腐政策,都是在同一个权力集团和利益共同体内,赋予一部分成员以新的权力,去监督约束另一部分成员,结果只是改变了腐败机会的分配而已,况且该集体所有成员都是腐败体制的受益者,如何能指望从制度上消除腐败根源,全球清廉指数榜上中第80名就为我国敲响了警钟。

舌尖腐败之全球清廉指数中第80名
基于此认识,有了舆论监督的呼声,舆论监督确实挖出了许多腐败,互联网更壮大了其声势,但和政府机构反腐一样,舆论虽拉倒了无数贪官,却很难
减少腐败,因为它难以削弱体制创造腐败的能力,只是让贪腐行为变得更谨慎、更隐秘、更迂回巧妙,只是在帮助贪官改进技术水平。
全球清廉指数榜上中第80名暗示二:权力泛滥创造了腐败温床
一些较为乐观的评论者曾指出,在权力对资源的掌控和管制壁垒既已存在的前提下,有腐败比没腐败好。从单一事件看,确实如此,贪官拿了钱至少让市场交易得以发生,让企业继续经营下去,只是被额外抽了一笔租金,而铁面无私照章办事的官员若严格执行管制法规,则完全关闭了市场大门。
但这一观察忽略了腐败的长期激励效果:寻租甜头被屡屡品尝之后,会激励官员设立更多壁垒,想尽办法制订种种束缚企业和公民手脚的规章条例,况且,在扒粪记者和舆论监督的鼓吹推动之下,在西方国家管制先例的示范之下,他们在这么做时,从来不缺少冠冕堂皇的理由。
也就是说,腐败作为市场润滑剂,只是在短期起润滑作用,在长期却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摩擦阻力,而且这种润滑剂极为昂贵,昂贵首先是因为垄断,需要疏通的部门往往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特别是对业务限于本地的中小企业,根本没有绕开的可能。全球清廉指数榜上中第80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权力泛滥创造了腐败温床,因而正如许多观察者所指出的,解决之道在于如何“将权力关进笼子”,这意味着需要某种制衡结构和宪法机制,制度化的阻止权力进入它不该进入的私人领域,当它错误的进入时,需要有一种常规机制来加以矫正。
全球清廉指数榜上中第80名暗示三:中国善未形成独立的司法
要是有一个独立的司法,你可以纠正腐败的那一面。因为没有独立的司法,所以腐败的那一面也不能纠正。有了独立的司法,如果土地不是私有的,你仍然不能彻底纠正导致冲突的问题,但你至少可以大幅度减少腐败。司法不独立,地方政府基本上能够左右地方司法,你很难使用其他的手段来惩治和预防官员的腐败,在一些西方国家这一点就做得很好,全球清廉指数榜上中第80名给予我们的是对法律制度的思考。
假定每一个县都有独立的廉政法庭,假定廉政法庭是和地方政府完全脱钩的,在这个情况下,刚才你说的策略就是有用的。因为你这个制度是后建的,后建的制度的司法原则都是不能回溯的,这是基本的司法原则。看你是不是法治,这个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