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引子:解读奥巴马背后的“无知少女”
2008年,奥巴马成为美国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成功竞选已让世界为之一震,4年后,他的连任已不再让世人称奇,因为他的领导能力与执政魅力早已有目共睹。纵观奥巴马的支持者,我们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群体,我们称之为“无知少女”。
所谓“无知少女”,“无”代表美国社会中的无产阶层,即无产者、穷人:“知”代表自认站在道德高地、要替穷人说话的知识分子:“少”代表为未来蓝图热血沸腾的“少不更事”的年轻人、相当一大批渴望得到同情的“少数族裔”:“女”则是容易感性化的女性群体。奥巴马几年前描绘美国的蓝图,如今却支离破碎地摆在世人面前,承诺未能兑现,“无知少女”却依旧“痴心不改”。奥巴马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同时,他们也渴望得到奥巴马的“救赎”。
职场解读:职场集体潜意识:寻找职场英雄救赎
在职场中,也同样存在这样一群“无怨无悔”的“无知少女”,他们或者是刚步入职场的毫无经验的职场新人,或者是任劳任怨却被剥夺成果、得不到认可的职场被剥削者,或者是职场人际不良的孤独者,或者是被贴上性别标签的女性群体。
他们也拥有自己的职场“奥巴马”。他们大谈职场成功人士如何在职场中如鱼得水,对其所行所思推崇备至,却未能学习一招半式将自己从职场危机中拯救出来,令人不得不深思其心理层次背后的根源何在?
观“无知少女”们对成功人士的如痴如狂,这或许源于他们集体潜意识中对英雄人物的憧憬。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的人格模型理论的重要部分,该理论认为,在人类的潜意识中,存在着许多由经验(祖先的、个人的经验)凝练而成的集体形象的汇总,称为原型,客观自然界中与集体潜意识原型相符合的对象,更容易引起人们对其的认同。
人类对现状无能为力时,通常期待救世主的登场,拯救世人于水火的英雄原型根植于人类集体潜意识中,时不时跑出来寻找个体意识层面的“英雄”。
工作、人际、家庭的重重矛盾将职场的“无知少女”推到了职场弱势的位置,对现状的无能为力激起了他们对救苦救难英雄的渴求。在他们心中,职场英雄在工作、生活中均能如鱼得水,对职场、家庭、人际等各种问题游刃有余,职场“无知少女”们所面临的困难在他面前都是小菜一碟。当现实中的“成功人士”与职场英雄原型完美匹配时,职场“无知少女”被拯救的希望出现了。
“认同”是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它是指人们无意识中取他人之长归为己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解焦虑与适应的一种防御手段。当职场危机纷至沓来,通过对职场英雄的“认同”,幻想职场英雄应对危机的飒爽英姿,“无知少女”的忧虑得到暂时的排解。换一个角度而言,这何尝不是“无知少女”对救赎的期待,他们希望职场中的成功人士将危机一扫而光,扫除职场陋习,为受苦受难者伸张正义。
实际上,对职场英雄的憧憬,更多地表达了一种被救赎的集体潜意识。
摒弃职场救赎心态,成为自己的英雄
职场英雄,或者说“幻想英雄”能否搭救水深火热中的“无知少女”呢?答案是“NO”。这就如同海市蜃楼并不能解救沙漠中濒死的旅人,因为它只是虚无的幻觉,即使它给过你一瞬间的心灵慰藉。幻想英雄只是人们“被救赎”的集体潜意识在意识层面上的投射,它给人们一个逃避现实的空间,却不能给予改变现实的力量,反而成为禁锢人们的牢笼。“无知少女”寄希望于虚幻,等待救赎,结果只能遥遥无期。当幻想已经破灭,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营造积极的自我期待是拯救自我的第一步。
“皮格玛利翁效应”表明,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期待的影响,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的期望能够促使人们进步更快,发展更好,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救赎心态下的职场“无知少女”正是“皮格玛利翁效应”下的一个缩影。等待救赎,恰恰说明了对自我力量的消极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