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妄(清净的心智)
一旦修持者能自然任运,自性也能很自然地显露出来,只须自然地生活,就能领受种种喜乐。这时已达到禅宗第六祖慧能所谓“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主观的“自我”和纯净的“自性”共存,一种逍遥自若的情怀油然而生,所有的尘劳也都无所执著,生活变得更自在。这时理性的我和感情的我融合为一个真我,它们不再疏离,人格完全统整起来,原来凡俗、执著、有我相的我已经脱落,一种无我的心,使自己真正悠闲和光明亮丽。
独照(开悟与见性)
调服妄想和烦恼之后,把万缘放下,并非真正学佛的目的,真的目的应该是成就大乘法器。现在牛被驯服了,能服侍它的主人了,牛与主人合而为一,我们看到的是主人悠闲地生活和工作。这时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道,无时无刻不是开悟见性。《信心铭》上说:“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这时修持者又回到尘世,但他生活变得惬意、自由,成为一个生活的胜任者,一点也不落入俗套。
这时过的是实现的生活;他的心是开阔的,理事是无的,乃至事事都无了。这时慈悲喜舍的心开始流露出来。
双泯(涅盘解脱)
修持者到独照阶段还是不够,因为他还脱离不了道。于是在独照的时候,普明禅师指出“归来犹有一重关”。这一重关是什么呢?就是要修证到连遵循的道也不用了,这时一个人成为真正的无心道人,超凡入圣,也许这就是《显宗记》上所说:“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大智慧)”。双泯图就是一个圆,代表大圆镜智,它是无可名状的,这正像寒山所说的“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这时,修行泯除了世俗和本体的对立,超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隔、参入、无相的本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