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楚地山水之灵气,竞潇湘文化之风流。ⅩⅩ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Ⅹ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文化繁荣、文风昌盛之处,又是人才辈出、精英荟萃之地。摩崖三绝、文昌宝塔、祁剧、木偶戏等传统文化集湘楚文化之大成,盛誉蜚海内;蒋琬、陈荐、陈大受、陶铸等历史名人系ⅩⅩ人民之骄子,英名耀中华。在ⅩⅩ二千多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尤以祁剧历史悠久、剧目丰富而著称于世。祁剧发祥于ⅩⅩ,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发展为940多个传统剧目、550余支曲牌的大剧,在全国20多个地区广为盛行流传,受美国等十几个国家邀请演出。祁剧因ⅩⅩ而得名,ⅩⅩ因祁剧而扬名中外。
曲调悠悠唱弦歌百年不断,盛世绵绵振古剧千秋常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祁剧、花鼓戏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南五省举行戏曲观摩汇演,祁剧《送粮》与花鼓戏《打铜锣》、《补锅》同膺“优秀剧目”光荣称号,“祁剧成为全国第二大优秀剧目”。八十年代,祁剧《孟丽君》被拍成电视在湖南电视台连续播放。花鼓戏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花鼓戏、祁剧已成为湖南地方戏曲两大主要剧种,成为中华戏曲文化中家喻户晓的两朵奇葩。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全国戏曲行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花鼓戏、祁剧同样面临着“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保护地方剧种,弘扬民族文化时不我待,任重道远。近几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各民主党派,各文化团体将振兴花鼓戏和祁剧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两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又焕发出新的青春。特别是民进湖南省委和湖南金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个性、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匠心独运,远见卓识,适时出版了《打铜锣》、《补锅》精典影碟,为振兴湖南花鼓戏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繁荣民族文化作出了表率。金秋十月,我们将邀请各级领导、文化名家、祁剧名流和各届人士,汇集ⅩⅩ,共同举办“祁剧诞生500年”大型庆祝活动,回顾祁剧光辉历史,谋划祁剧发展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扎根湖湘深厚的文化土壤,沐浴着改革春风的祁剧和花鼓戏必将生机勃发,枝繁叶茂,再焕新彩。让我们共同祝愿:花鼓戏、祁剧的明天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