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视频——安全、反腐抑或隐私?

   2023-05-12 互联网3690
核心提示:“监控视频”一词,这两天又成了新闻热点。 据昨日《人民公安报》报道,甘肃省酒泉市的“天眼百卡”工程建设3年规划已经初步完

    “监控视频”一词,这两天又成了新闻热点。

    据昨日《人民公安报》报道,甘肃省酒泉市的“天眼百卡”工程建设3年规划已经初步完成,目前,酒泉市累计建成各类视频监控点20800余个。

    除了社会管理、服务民生、治安防控等功能之外,“监控视频”在今天之所以日益受到大众关注,恐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是一把反腐尖刀。

    从今年初南京汤山疗养院张书记夜约女下属彻夜谈心,到上海高院法官集体嫖娼,数段几分钟的监控视频上传网络,似乎胜于其他任何手段的举报,轻轻松松便将一些官员的不端行为暴露于万目睽睽之下。如果说在“无图无真相”阶段,涉及官员生活腐败的相片会有PS的可能,那么,视频影像记录的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除非是专业的特效剪接编辑,否则必定原汁原味,更加立体真实,令人信服,是让贪腐者无从抵赖的最佳铁证。

    机关干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其私德及“八小时之外”的举动无疑应该受到更严格的约束和监督,因此,无论是媒体网络,还是社会舆论,对于此类监控录像的曝光可能直接或间接“扳倒”问题官员都表现得喜大普奔。

    然而,在欣喜的同时,我们对于监控录像资料频频上网这一现象,是否也应该多几分冷思考呢?公共场所的监控视频轻易被第三方获取,进而上网散播,除了用于反腐反贪、监督政府官员之外,公民在公共场所的个人隐私是否也岌岌可危?

    在反腐成果的喜悦面前,无论是媒体还是专家,似乎都有意无意地选择了忽略。

    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和城市管理的需要,公共场所的监控设备已成社会常态,远景高清、红外夜视、热感跟踪,各种“高大上”的CCTV(闭路电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虎视眈眈地紧盯公园和学校、商场和小区,它们存在的本身是为了守护城市平安,然而,因监控而窥视隐私的可能也相伴相随——上海地铁站监控偷拍情侣、四川高速路“摸奶门”、罗湖雅园立交桥旁路面摄像头直播浴室内女子洗澡,基于公共安全而设的摄像头却让这些事件中的个体切实地体会到了公共的“不安全”。当其时,感觉自己有如身处“楚门的世界”,一言一行随时都可能被亿万观众收看欣赏。

    安全、反腐抑或隐私?公共场所摄像头的规范不能长期停留在讨论的层面,在对公共行为进行监控管理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高效运行,又能让公民权利不受侵犯,是中国城市公共监控系统急剧扩张背景下急需解决的一道选择题。没有人愿意让小说中可怖的想像成为日常的现实生活,而这样的警觉不应该在任何以正义的名义下有所放松。所幸的是,近年来北京、陕西、安徽、长沙和广州等地相继出台规范“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旨在保障公共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之间寻找最可靠的平衡点。这多少让城市居民能稍微回复心理上的自由和安全,否则,真不知道何时何地个人隐私会被他人一览无遗。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