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智能网总业务逻辑GSL出发,依据SIB的两类参数,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建立起智能网业务基本呼叫处理仿真系统。为业务冲突的检测和处理提供一个动态工作平台。
关键词: 检测; 业务冲突;仿真
1 智能网业务基本呼叫过程[1,3]
智能网是为了快速提供增值业务而在现有电信基本业务网络之上设置的一层叠加网,它的特点就是把传统交换机中的呼叫控制功能和连接控制功能分离开来,由两个独立的实体来实现。这两个实体就是业务交换点SSP(Service Switching Point) 和业务控制点SCP(Service Control Point)。其中SSP只完成简单的呼叫接续过程。所有的控制,如计费、查询、增加智能业务等,都集中在SCP中完成。其目的在于集中地提供新业务,缩短新业务的开发及生成周期。
![t1401.gif (2000 bytes)]() 图1 智能网业务呼叫过程示意图
一个智能网业务的基本呼叫总共涉及到三个实体,即用户话机POT,业务交换点SSP,业务控制点SCP,下图为用户实现800业务的呼叫过程示意图。 2 智能网业务逻辑 智能网的新业务由若干个业务特征组合构成。它能够快速方便地实现新业务,关键在于使用了一种叫做SIB(Service Independent Building Block)的独立于业务的积木式组件,形成一个新的业务特征时,不需要重新开发这些积木式组件,只需要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排序及相互关系链接起来,构成总业务逻辑GSL(Global service logic)。GSL则由指定的业务起始点(POI)、指定的业务终止点(POR)、SIB的布局和顺序、SIB参数几个要素构成,如图2所示。 |
![t1402.gif (1698 bytes)]() 图2 业务特征的总业务逻辑GSL
每个SIB都有两类参数,它们分别是呼叫实例数据CID(Call Instance Data)和业务支撑数据SSD(Service Support Data)。CID是动态参数,它与每次具体的呼叫有关,例如打电话时所拨的被叫号码即是一个呼叫实例数据;SSD是静态参数,它与每一项具体的业务有关,即一项业务对应的一组SIB有其相应的SSD。 3 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实现[2,4] 3.1 基本呼叫过程的实现 面向对象的核心和基础就是对象,而对象又是类的实例。将智能网业务基本呼叫所涉及到的三个实体(即POT、SSP、SCP)都定义为类,即CPot类、CSsp类、CScp类。在CScp,CSsp类之外,又抽象出一个智能网基类CIN。CSsp和CScp都作为它的派生类,基本呼叫的软件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BCP为基本呼叫处理,它完成普通呼叫的接续,并在其中含有智能业务触发点DP;GSL为智能业务逻辑,通过SIB来实现智能业务;Routing完成路由选择。FIM是业务冲突管理,它负责检测业务冲突。而话机作为另外一个类,它只是作为一种设备或一个终端,与呼叫接续过程无关。 IN类SSP类BCPRoutingSCP类GSLFIM |
![t1501.gif (1009 bytes)]() 图3 基本呼叫的软件结构图
3.2 智能网业务逻辑的软件结构 智能网的业务特征将SIB作为公共的软件重用块,通过SSD和CID向SIB传递参数。SIB进行处理后,由CID将结果输出,就完成了业务特征所需要的功能。各个SIB实现业务特征时有如下特点:一是处理过程多,一个业务特征往往需要多个SIB排列组合而成,这些SIB是比较固定的;二是参数复杂既有在一次呼叫中不发生变化的SSD,又有一些随着呼叫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的CID。这样如果采用普通的参数传递办法很容易发生错误,而且这些错误在多个处理过程之后很难查找,这就给仿真实现带来困难。因此我们采用了如图4所示的软件结构。图中GSL只负责形成业务特征时各个SIB的顺序,SIB之间不进行直接的参数传递,它们的参数交换是以一部分SSD作为指示语,共享CID数据进行的,CID在一次呼叫过程中,作为呼叫实例数据库的一条记录一直保持,具有全局性质。从参数传递的角度来看,这种软件结构可以看作是黑板式数据结构。这样在数据上就有一个统一的接口,我们可以按一个标准的方法来读写它。这种方法在多个函数之间要传递大量参数时非常有效,也为函数的复用铺平了道路。 |
![t1502.gif (2777 bytes)]() 图4 智能网业务逻辑的软件结构
4 智能网业务冲突的检测[5] ITU-T在智能网的标准中提出了基本呼叫状态模型(BCSM:Basic Call State Model)。BCSM规定了CCF(Call Control Function)一组基本呼叫和连接动作,并表示这些动作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去处理一个基本呼叫和连接的。通信主叫方的功能,由BCSM描述如图5所示。 ![t1601.gif (5957 bytes)]() 图5 OBCSM
早期的电信系统只能提供最简单的电话业务,它根据主叫用户的拨号,建立主叫和被叫之间的通信的语言通道,这种业务称为POTS(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业务。POTS业务完成最简单的呼叫处理功能,智能网业务是在POTS业务的基础上所生成的高级业务。智能网业务从本质上是SCP(Service Control Point)对基本呼叫处理流程的控制,可以用基于POTS基本事件的业务流程来明确表示,业务的引发、流程的转移、业务的结束都是在检测点DP上满足触发标准而实现的,每个智能业务都有严格的触发条件、确定的触发顺序以及对应于触发点的业务流程的状态。如果实际的触发、实际的业务流程状态与预定的触发、预定的业务流程状态不能一一对应,则认为发生了业务的冲突。通过比较同时申请几个业务的终端在呼叫处理中对应于各触发点的流程状态和每一个业务预定的流程状态是否一致来检测业务的冲突。 BCSM对POTS基本事件执行过程做了描述,由此可以确定每个业务的触发点(满足触发标准的检测点),以及对应于触发点的业务流程的状态。 对于业务互斥型的相互干扰,只需在横向上比较对应于业务触发点上的实际的流程状态和预定的流程状态是否一致就可以检测到业务冲突;对于业务屏蔽型的冲突,只需要检测业务实际触发顺序与预定触发顺序是否一致就可以检测到干扰。 下面就CW(Call Waiting)业务和T—WC (Three-Way Calling)业务、OCS(Originating Call ScreeNIng)业务和CF(Call Forwarding)业务的冲突做以说明。 CW业务和T—WC业务的冲突发生在同时申请两个业务的用户A与用户B通话时,第三方用户C的呼叫到来,A按flashhook键所引起的业务执行的混乱:flashhook(A)的动作既可理解为CW执行过程中的业务的通话的切换又可理解为T—WC业务的试图拨通三方通话的另一方。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两种理解都有可能。但无论那一种理解,实际的执行都不可能同时满足两种业务的标准触发状态。我们将flashhook(A)作为一个触发点,比较CW业务和T—WC业务在该触发点上的实际的流程状态和预定的流程状态是否一致,从而在线检测到智能业务的冲突。 CF业务和OCS业务的冲突是通过检测到触发顺序不一致发现并报告的。根据OCS业务的业务设计目的可知,OCS业务对触发点的触发顺序要求是:Dialed(x,y)必须在Connect(x,y)之前。我们将Dialed(x,y)作为触发点,假设A用户申请了OCS业务,并禁止对C用户的呼叫;B用户申请了CF业务将来话转至C。当用户A拨打用户B时,根据业务流程可知,会检测到触发点Connect(x,y),这样在检查触发顺序时就会因为没有发现Dialed(x,y)的信息而发出冲突信息。 |
5 结论 以上对智能网业务的基本呼叫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建立起一个智能网业务仿真系统,为研究动态检测业务冲突提供了实验环境。电信网络是生命周期很长的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的要求会越来越多,注入电信网络的新业务种类也会增多,新旧业务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产生冲突,冲突的出现会造成功能的失效、错误,影响电信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如何避免和解决智能网业务的冲突是智能网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提出建立的仿真系统及冲突检测方法,只是解决冲突的第一步,发现冲突则需要通过延时、语音提示等处理方法加以解决,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基金项目: 邮电部重点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李仲侠,长春邮电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教师、副教授,长春光机所在读博士。现从事计算机通信和智能网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李仲侠(长春邮电学院 ,长春 130012) 刘颖(长春邮电学院 ,长春 130012) 宋建中(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长春 130022) 参考文献: [1] 龚双瑾,王鸿生.智能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 [2] 铁伟,陈俊亮.智能网业务的提供与软件重用[J].软件学报,1997,8(12):945-949. [3] ITU Recommendation Q1213.Global functional plane for intelligent network CS-1. [4] Marples D, Simon T, Evan H, Magill D, Smith G. A Platform for Modeling Feature Interaction Detection and Resolution Techniques [M]. IOS Press, 1995. [5] 李仲侠,徐光明,宋建中. 基于BCSM的智能网业务冲突在线检测的研究 [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1999,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