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对策(4)

   2023-09-13 互联网2290
核心提示:首先,必须加速我国自主产权的航天、航空遥感信息源建设,形成支持主流应用的稳定可靠的对地观测信息源,保障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

首先,必须加速我国自主产权的航天、航空遥感信息源建设,形成支持主流应用的稳定可靠的对地观测信息源,保障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对通信、遥感和定位信息源的需求,特别是高分辨率信息源的需求。集中力量对高分辨率卫星、全天候雷达卫星和定位导航民用卫星进行研制开发,加速我国自主产权航天遥感和定位信息源获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同时不失时机地抓紧航空遥感技术系统的更新换代,建设高光谱、全天候国家航空遥感平台,缓解各行各业对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需求,从根本上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扭转当前这一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提高我国空间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国际竞争水平,保障国家安全,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以应用为目标,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遥感和卫星定位数据源建设,提高我国卫星应用系统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国的卫星遥感系统应为大、小卫星相结合,业务型、实验型卫星相结合,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我国航天遥感的特色。大型常规卫星是国家的基干系统,要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对陆地、对海洋和对大气的遥感观测系统,不断提高其数据质量及其应用服务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积极、稳妥、有序地发展小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加速研制开发我国高分辨率全天候遥感卫星和覆盖全部国土的卫星定位系统;加强对基础航空遥感的管理与协调,继续发挥我国航空遥感技术的优势。建议将对地、对海和对气三大观测系统列入国家业务运行卫星的规划和计划,稳定投入、稳定支持,形成长期稳定、可靠运行的基本对地观测卫星体系,逐步形成我国特色,要切实保证卫星和数据的质量,数据的延续性以及应用的可靠性。从今后发展趋势出发,应进一步加强协调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纳入一个系列,统筹规划,理顺关系,减少重迭。陆地卫星的发展必须坚持综合利用的原则,目前应抓好资源卫星后继星近期和长远的规划、计划以及经费的落实。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对已发射资源卫星一号星(中巴资源卫星)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从有效载荷到卫星系统,一直到地面数据接收和处理进行全面、充分的总结、检验、评价;对卫星成功发射以来,运行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数据的有效提供以及数据的产品标准等进行认真的分析,以为今后所借鉴。其次是要认真听取大多用户的意见,组织研究论证组,在保持数据特征稳定的基础上确定后继星的波段和分辨率并根据国内需求,论证和选择好技术指标。要统筹地面系统的建设,切实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引进。保证全国国土面积的覆盖,重视对海洋包括部分远洋数据的获取,注意加强对国外卫星数据的收集。我国已具备自主开发和研制卫星地面接收及其配套的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的能力,要加以扶持,促其发展,提高国产水平。充分调动和发挥有条件的部门、科研机构的高度积极性,自主创新,发展"快、好、省"的小卫星、小卫星星座或小卫星对地观测系统,使其成为国家大型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的补充,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某些领域逐步产生替代作用。视条件成熟也要高度重视大型航天综合平台和空间站及相关新型遥感器的研制和发展,通过大型综合平台和空间站可采用多种先进观测技术实施对地、对海和对气的综合观测。这类一星多用甚至多次使用的系统虽然风险较大,但其优点是综合性强、同步性好、数据质量高,在现阶段仍是空间遥感系统的主力。我国的自主研发的遥感器技术性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实用性和工作可靠性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存在研究开发力量分散,设备功能不齐全的问题,如仪器定标不完整、发射前的地面模拟应用效果缺乏等,给用户使用带来很大的困难。应在现有航天遥感器研究基础上集中力量、有选择的研制有实用价值的遥感器。其重点可放在研制空间分辨率为5米的全色、空间分辨率为10米的多光谱CCD相机,空间分辨率为10米的合成孔经雷达和成像光谱系统以及用于海洋和资源勘探的专用高光谱分辨率成像遥感器等方面。此外,要注意要航天遥感系统与导航定位系统和通信卫星系统的综合,形成我国的天基网络。应针对我国"入世"后的新形势,研究如何通过开放竞争,尽快建立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新一代高性能民用遥感数据获取、处理系统,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对于全天候、全数字化和自动化处理、高分辨率遥感应用系统和定位系统的需求。必须统筹规划我国的地面接收和处理系统建设。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引进,至少国内卫星的地面系统不应再重复引进。我国目前已在运行的地面站,很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每个站的投资都在数百万到千万美元以上,不仅花费大量的外汇,而且还涉及到保密和信息安全问题。应加速我国地面接收技术和设备的产品化和产业化,鉴于我国将不断的发射各类遥感卫星和众多的小卫星,以"十五"期间为例,30多颗卫星将发射,为此培育国内卫星地面系统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具有我国自主版权信息处理和分析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和发展,为我国自主空间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软件基础。不断跟踪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的前沿技术,促进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应用的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当前要大力加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迫切需要的海量地理空间信息网络共享和商业化大型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硬件、软件技术,车辆导航卫星定位设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提高国产化水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扶持遥感地面接收、处理系统的研制和生产。

2.4进一步加强空间技术和应用的对外开放
技术引进的重点要放在加速我国空间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更新,提高自主产权卫星研制和发射的效率和效益。在空间信息应用方面,要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切实改变目前我国空间信息获取的全球性和信息利用方面区域局限性的状况。提高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对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灾害、全球植被和全球农作物估产等的主动权,为我国外交、外援、外贸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此外,在遥感数据应用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地理空间信息领域的国际合作,利用好国内外两种信息资源和两个市场,不断提高我国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的经济社会效益。 

2.5 积极推进空间技术系统及其应用的产业化。
促进空间应用从以社会效益为主向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转化。在政府采购项目中,要优先考虑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装备。鼓励企事业单位研究、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软件产品,替代进口。鼓励企事业单位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生产经营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并提供商业化服务。积极促进现有地理空间信息高技术企业重组、联合,形成规模化经营能力,造就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地理空间信息市场的健康发展。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