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加速现代化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中具有特殊功能的组成部分,由国家公用地理空间信息通信网络体系、公益性和基础性地理空间数据系统、地理空间信息共享的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体系、支持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的组织体系四部分组成。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和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和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公益性、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及其交换网络体系,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国内外实践证明,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国家缩小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之间"数字鸿沟",促进跨越发展的重要工具。针对我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未来5-10年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促进我国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为主目标,组织制定地理空间信息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和遥感对地观测体系;建成多层次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
2.2.1要抓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标准化工作。
抓紧制定和实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标准规范,组织开发相应的软件产品,广泛推广应用。当前标准制定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为此,对于技术上比较成熟的标准,要通过加强协调和应用,促使其成为国家标准。目前要重点解决有关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分类、编码及其质量控制,地理空间信息元数据,地理空间信息转换,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集成,地理空间信息网络传输,地理空间信息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标准以及部分应用广泛的专业标准,如建立在城市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的有关标准、车载导航地图及其信息服务技术标准等。要积极参与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有利于发挥我国地理空间信息优势的技术标准,力争纳入有关国际标准,以维护我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利益。同时,要注重我国有关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问题。
2.2.2加速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在抓紧现有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工作的同时,需要根据统一的标准、规范建立和完善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实现其空间集成。从当前空间信息共享的需求出发,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我国大地测量基准系统,遥感和卫星定位导航信息服务体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源环境与地区经济信息系统,宏观经济社会地理信息系统等。有条件的城市应积极面向市场,尽快建立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管理机制,带动相关的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同时要抓紧地理空间信息元数据系统的建设,尽快形成全国网络互联的地理空间信息元数据系统,提高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共享服务水平。
2.2.3抓紧建立统一的全国性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
实现国家主要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网络互联。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引导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公共网络体系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但利用率较低,因此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和依托现有的国家公用网络设施,特别是国家高速宽带传输网,坚持分层次、分等级、分步骤建设的原则,并积极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各种经济成分投资者参与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我国相应的软、硬件产业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今后一段时间内,首先开展国家级和重点省级的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建设。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地区、部门、单位的积极性,逐步使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
2.2.4 重视遥感基础设施建设
遥感基础设施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未来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世界上各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工作。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实现信息空间定位、推动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信息共享,显得日益迫切。加快遥感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特别是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除遥感平台及其载荷、地面接收设施和技术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其他基础设施发展,重点是国家基础性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基础影像数据库、地物波谱测量数据库以及应用模型库等基础数据群的建设,使其对空间技术的开发和不断更新的应用形成强大的支持。加速对具有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的科技攻关。
2.3 进一步加强空间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技创新
当前,解决各类遥感业务运行系统稳定可靠的信息源问题成为我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十分突出而紧迫的任务。我国遥感卫星及其地面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但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呈现差距加大的趋势,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遥感信息越来越高的需求。到目前为止,我国各个应用领域使用的卫星遥感数据90%以上来自美、法、加等国的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已发射多颗,但工作稳定性较差、寿命较短,难以满足国内气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其数据的要求,因此国外卫星仍是目前业务应用的主要数据源。陆地卫星资源1号虽已发射成功,但其有效载荷仍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和定量化,还未能形成向主要用户提供及时、完整的标准产品的规模化能力。整体上看与国外先进的资源卫星相比在技术、效益和管理方面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国民经济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多波段高空间、高光谱分辩率卫星、全天候的雷达卫星数据我国尚属空白。承担这类数据的我国航空遥感系统也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在技术上除常规航空摄影之外,多属科研产品,更缺乏较大型综合性和续航能力强、全天候、商业化运行的新一代航空遥感平台。以陆地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遥感卫星及其应用涉及部门较多、包括农业、林业、土地。工程、水利、测绘、城市建设、地质、石油等,应用的领域广,数据需求量巨大,是全球卫星应用的重点和应用技术水平的标志。但长期以来,陆地遥感卫星及其地面接收系统的建设缺少统筹发展规划,90年代以来,国家曾经多次对遥感卫星及其地面接收站的立项建设开展协调,避免了一些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但合理布局和综合利用的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目前虽然我国已是世界上遥感卫星接收站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但仍然未能形成覆盖全国的陆地卫星地面接收站网。遥感数据资源的商品化程度和深加工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在国家宏观决策管理和其他领域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受数据源和应用水平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遥感应用尚未形成长期稳定运行的业务系统。经过多次科技攻关及有关专业部门的努力,我国曾建立了主要农作物估产、资源和环境监测调查、森林草场覆盖面积调查等系统,但大多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长期业务化运行。还不能持续、完整地为国家重要决策提供依据。除技术因素外,缺乏及时、稳定的数据保障和必要的统筹规划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对遥感及空间信息的统筹管理体制尚未形成。对于遥感空间信息采集骨干平台及其地面系统建设和持续发展,海量遥感时空系列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开发利用的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缺乏统筹规划和充分论证。重大遥感卫星和地面系统的规划论证不够充分,卫星研制周期长、成本高、效益低、应用计划不完整、后续星计划不落实,以及星地建设脱节、卫星发射和应用脱节、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影响我国卫星系统研发的效率和运行效益,制约我国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健康发展。此外、在军民结合、国内外结合、中央和地方结合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以便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跨越发展。为此,加强国家的宏观管理,进一步理顺我国遥感卫星及其地面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对于促进今后我国民用遥感卫星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接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