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专业建设

   2023-08-21 互联网2600
核心提示: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高等院校专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计量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突出计量特色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高等院校专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计量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突出计量特色,加强专业建设”为指导 方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7年该专业成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测控网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中心,介绍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色建设情况以及特 色专业建设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大国,但还没有成为高等教育的强国,我们培养的人才在以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标志的国家科技竞争力上所能提供的支持、服务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相距甚远。

为了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和竞争力,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从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高等学校管理制度更加健全;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介绍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特色专业建设点分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两种类型分别遴选。日前,2007 年度第二批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结果揭晓(教高〔2007〕31号),计量测试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入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本专业在长期的“突出计量特色,加强专业建设”的努力之后取得的丰硕成果。

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目标是: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期限为 2~4 年,依照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4 号),重点加强课程体系和新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并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的作用。

二、中国计量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计量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隶属于计量测试工程学院,是中国计量学院办学历史最长、建设最有成效的专业之一。中国计量学院始建于1978 年,坐落在美丽的天堂杭州,是一所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体制、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鲜明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在计量、质量、检测、标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2006 年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的称号。

本专业的前身是成立于1983 年的中国计量学院一系所含的几何量计量测试、力学计量测试和热工计量测试等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86 年开始招收几何量计量测试、热工计量测试、力学计量测试专业本科生,同年经国家学位办批准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招收、独立培养硕士生;1991年,发展为机械量计量系、光学热工计量系;1995 年,发展合并为计量测试工程系,设有精密仪器、热工计量测试两个本科专业及机械量计量测试和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两个专科专业;1998 年根据教育部的文件将以上几个专业合并后称为现在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02 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专业。2007 年,入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专业所支撑的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国家质检总局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浙江省首批 20 个特聘教授岗位设岗学科之一,在 2006 年教育部第二轮学科评估中排第18 名。

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特色建设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按新世纪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具有计量技术、精密仪器设计制造、测量与控制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技术监督和质检行业、国防军工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具有鲜明的计量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国计量学院“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在 24 年的办学实践中,本专业以“突出计量特色,加强专业建设”为指导方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科学研究方面,本专业注重与计量、测试、质检行业密切结合,致力于解决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计量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从当前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主要培养复合型和研究型人才,其中以复合型人才为主,并着意提高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比率。本专业为我国技术监督和质检行业、国防军工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计量质检部门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毕业生有近 20% 到质检行业,有 15% 到国防军工部门,有 20% 考取研究生,其余主要到各企业从事计量测试及仪器研发工作。通过定期评估和评价,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本专业已建设成为一个计量、质检行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应注重突出计量测试的特色,强调与仪器仪表学科、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学科等多个学科课程的交叉和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等环节中也注重突出专业的计量特色。

四、特色专业建设的创新性改革措施

1.对专业负责人进行支持和考核

充分利用浙江省和学校的人才政策选择专业负责人,再赋予专业负责人充足的行政权限(人、财、物),明确工作职责,进行绩效考核。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是专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专业注重引进具有计量测试专业背景及企业工程背景的人才,为专业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

2.以国家级的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专业发展的突破口

专业主干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为目标进行建设,以国家精品课程《传感器技术》为契机,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增强专业的发展活力,开设新的专业方向,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促进专业的稳步发展。

3.通过争取国家和省部资源提升专业的竞争力

特色专业的形成需要优秀的办学资源,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集中资源重点投入,才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进而成为特色专业。

本专业利用国家质检总局、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专业的支持,建设和完善教学平台。以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建的方式建设了浙江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量测试中心)、浙江省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光电检测中心)和现场总线仪表与控制实验室等。

4.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专业的影响力

以走访、交流、培训等方式与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利用企业的支持建立技术中心、培训中心。同时教师也进入企业,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如为济南钢铁集团和攀枝花钢铁集团等大型企业的计量管理部门进行专业技能和测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扩大了专业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企业认识到本专业在计量测试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5.长期积淀形成行业特色

本专业长期从事计量测试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几何量计量、热工计量与流程仪表、纳米计量与定位技术、流体检测与能源计量技术等方面已形成良好的教学优势和技术高峰,还积极参与国家计量标准、规程的制定工作。这既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对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最新的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的科研经验也为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性实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支持。

五、结语

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高等院校专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计量学院作为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体制、培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九五”以前,学校学科结构单一,面对办学环境的变化,确立了以工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本着“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坚持走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之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与学校办学定位一致的专业布局,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

中国计量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突出计量特色,加强专业建设”为指导方针,取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2007 年本专业的《传感器技术》课程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本专业也成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这表明本专业的特色专业建设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朱孔军,李延保.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9):8-12.

[2]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2007.

[3]李东升.计量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郭必裕.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4,(4):84-86.

[5]朱汝武.发挥特色优势 建设精品专业[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24-26.

[6]林训超.浅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改革特色[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102-103,106.

[7]易荣华,潘岚.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7-59.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