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
测控技术与仪器属于仪器仪表类专业,隶属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国初期,新中国处于百废待兴、大规模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应一批大型骨干工业企业和国防工业对仪器仪表类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 1952年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率先筹建了“精密机械仪器专业”和“光学仪器专业”,并逐渐形成体系。1958年,又有国内若干著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都相继筹建精密仪器专业,并根据苏联的办学模式,与各仪器类别相对应,分别设有计量仪器、光学仪器、计时仪器、分析仪器、热工仪表、航空仪表、电子测量仪器、科学仪器等10多个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把仪器仪表类11个专业(精密仪器、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检测技术与仪器仪表、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几何量计量测试、热工计量测试、力学计量测量、光学计量测量、无线电计量测试、检测技术与精密仪器、测控技术与仪器)归并为一个大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二.我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办学现状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我院2003年开始招生的本科专业,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较多地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应用型本科的理念不强,培养规格定位把握不够准确,课程内容和现场的结合不够紧密,实践创新在人才培养上力度不够,就业岗位性和专业方向性的知识并不厚重,与学生毕业后在冶金企业对应的岗位上有一定错位,没有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如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因此,结合我院定位,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三.体现依托行业底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普通本科人才培养和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是有差别的, 普通本科培养的是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即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良好自学能力的通用性人才,可持续发展空间较大,但其岗位针对性不强;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更强调的是应用性和技能性,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锻炼,其岗位针对性强于普通本科。按着“面向经济建设,同时适合市场需求”的要求,为使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对该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及我省本专业设置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确定本专业的培养方向:
办学定位:立足本溪,服务辽宁,面向全国,重点为冶金行业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向:本专业面向检测与控制领域,主要研究过程检测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测控仪器仪表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过程测控仪器与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在冶金行业的生产一线从事过程测量与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以及仪器仪表研发部门从事设计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培养层次:生产一线工程师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了依托行业底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体现了与冶金行业的检测和控制技术紧密结合,课程设置围绕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这个主线而展开,着重加强了过程检测技术、过程控制系统、过程控制仪表及装置、现代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实践教学体现与先进的企业接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干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体现行业底色在学生的主干课程教材(如过程检测技术、现代检测技术、过程控制仪表及装置、过程控制系统等)中,所讲授的内容与冶金企业的工艺过程、设备结构、控制过程等息息相关,在整个的教学体系中侧重于冶金生产工艺过程及相关设备、装置的应用,力求学生对冶金企业的熟悉和掌握。
2)依托冶金行业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实习的过程中,选择了鞍钢、本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作为实习单位。以现场冶金各种设备和工艺过程为主,使学生在掌握冶金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实用知识。在毕业设计阶段,尽可能结合冶金生产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和设计,使学生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尽快熟悉掌握冶金生产过程及其相关的测控技术和系统,为成为合格的一线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我校的应用型教学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为一线培养高级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我们授课内容结合现场的先进技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开发能力和现场应用能力,实践课程上重点突出了对工厂的真实再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为学生服务于地方经济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四.“4个模块+4级平台”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培养适合到冶金行业、能够在测量与控制等高新技术领域从事过程自动检测和过程控制系统的开发研究、设计以及生产运行管理工作的人才。提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4个模块+4级平台”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基本素质养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设置了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理论教学构建四个模块:基础模块: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本知识课程,强调工具性和应用性;专业模块: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活动,注重实用性、时代性;素质模块:素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注重综合性;新技术模块:将现代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注重先进性和前瞻性实践教学构建四级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工程素质培养。课程设置中强化了实践教学,做到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构建“四级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岗位专业技能、业务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由一级实验平台、二级实训平台、三级系统项目平台、四级创新实践平台来构成。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设置、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并与素质创新教育协调运作,将素质与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2)按照四个模块构建了理论教学体系。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模块,包括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人文、体育等综合素质的必修和选修课;新技术模块将现代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既能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培养其个性发展,增加适应能力。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专业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经过多年的办学,我们不断探索自己的办学特点,面向地方、服务于冶金行业,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我们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决不只是将专科内涵的扩展和提升,而是根据本专业发展实际和社会需求情况,在发挥现有优势的前提下,探索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摘要:阐述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提出“4个模块+4级平台”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