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而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质量测定和检查方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测控网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建立良好的考风、学风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将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对该专业的本科专业课程进行归纳、总结,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综合考评系统进行了分析。
1.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结构的划分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该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通过各门课程实现的,因此各门课程的优化、课程目标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本专业特点,课程主要分成如下五类:
1.1公共基础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体育,英语CET,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大学语文,邓小平理论概论,就业指导。
1.2专业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普通物理,电路与系统,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统计。
1.3专业课程,如工程光学,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精密机械设计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检测技术,精密机械制造工程,智能仪器仪表。
1.4以技能、能力为主型的实习实践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强化训练,金工实习,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综合电子课程设计,智能仪器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实习。这些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此重点突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1.5选修课程,如计算机基础,信息工程导论,机械制图,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工程力学,专业英语等。对这类课程主要加强学生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技术、新设备能力的考核。
2.建立课程综合性考试评价体系
对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考评体系本文不做过多介绍,我们主要针对测控专业的特点对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模块划分并分别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2.1检测技术与仪器模块的综合考评
本模块的主要课程有检测技术类和智能仪器仪表类。与检测技术相关的课程有工程光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误差理论,与智能仪器仪表相关的课程有智能仪器课程设计等。工程光学的先修学科有普通物理和物理实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的先修学科有电路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误差理论的先修课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这一模块的综合考评方法参见图1。

2.2精密仪器与机械模块的综合考评
此模块所包括的课程有精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精密机械制造工程,金工实习,机械制图,普通物理和高等数学。这个模块所涉及到的课程不是很多,而其主干课程为精密机械设计基础和精密机械制造工程。除了以上两门专业课程,普通物理和高等数学是其专业基础课程。而材料力学和机械制图是精密机械的选修课程,对精密机械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材料力学和机械制图两门选修课只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因此考评时所占的比例较少。
由上述分析可得到其综合考评方法为:专业基础课程20%(其中普通物理和高等数学各一半)+专业课程50%(精密机械设计基础和精密机械制造工程各一半)+实习实践课程20%(工程力学和机械制图各一半)+选修课10%。这个模块的综合考评模块与检测技术与仪器模块综合考评类似。
2.3光、机、电一体化模块的综合考评
这个模块所涉及的课程是最多,也是最复杂的,因为这个模块属于综合性模块,包含了大学四年来学的大部分的课程。其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光学是专业课;电路与系统、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普通物理是专业基础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实验、信息工程导论是选修课;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强化训练、综合电子课程设计是实习实践课。
该模块中自动控制原理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两门主干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信号与系统,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工程光学是自动控制理论的先修专业课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和工程光学的介绍见前文。信号与系统起到配合与辅助的作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是两门重要的电子类专业课程,是很多课程的先修课,因此在考评系统中所占比例较大。可编程控制器及实验、信息工程导论是自动控制原理的选修课,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另一门主干课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该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的专业先修基础课包括电路与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和普通物理;先修专业课程主要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选修课包括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和信息工程导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实习实践课程有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和计算机应用强化训练。这两门实习实践课的专业性比较强,在考评过程中所占比例较大。
本模块的考评方法如下:整个模块分为两个部分来考评,即自动控制部分和微机原理部分。光、机、电一体化模块的综合考评的图示和前面几个模块的考评类似。其中专业课占50%(自动控制原理30%+信号与系统10%+传感器原理及应用20%+数字电子技术基础15%+模拟电子技术基础15%+工程光学10%);专业基础课占20%(电路与系统25%+高等数学25%+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25%+普通物理25%);选修课占10%(可编程控制器40%+可编程控制器实验30%+信息工程导论30%);实习实践课程占20%。
3.结论
在做高校全程性考试模式的研究过程中还有以下几点思考:考试改革必须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为前提;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顺利开展考试改革的关键因素;教学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是考试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除了这几点,在遇到具体实例的过程中,还发现由于专业的差异,导致各个专业的全程性考试模式会产生很大的差别,特别是文科与理工科。这个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这个考试模式还需要在以后进一步改善,使之更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杨杰,毕建芝,李霞.高校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05.4.
[2]肖云龙.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模式[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5.
[3]沈兴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2.3.
[4]其木格.高等学校综合性全程动态考试模式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3.1.
[5]黄应绘.高校考试模式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