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建立在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测量与控制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综合性技术专业,是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现代测控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本专业技术向自动检测、虚拟化、网络化、自动控制方向飞速发展。
1 培养方案制订的基础
1.1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从测控设备与仪器仪表的技术发展来看,急需有创新能力,有开发、研究现代高端仪器设备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从测控设备与仪器仪表产业来看,需要大批从事测控设备与仪器仪表生产、维护和市场销售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由于测控设备与仪器仪表遍及各行各业,所以社会的需求量大。该专业人才既适应从事测控设备与仪器仪表的开发与研究、生产制造,又适应测控设备与仪器仪表的使用维护,所以可以从事的工作层面较多,需求量大。
1.2 社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在调研、学习的基础上,将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归纳如下。
1)素质结构方面。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创新意识,对市场经济规律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
2)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工具性知识,了解一些经济管理知识;具备较好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微机应用、自动控制、信号检测与处理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智能化测控系统、总线技术、虚拟仪器设计等专业知识。
3)能力结构方面。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基本的电子电路设计、调试能力;运用仪器进行信号的检测与处理能力;初步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仪器仪表与系统的设计、调试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性组织管理能力;对目前国内和国际本专业常用的规范和标准化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在设计中运用。
2 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仪器仪表类唯一的一个本科专业,它包含调整前的多个专业。由于各高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过程不同,专业定位也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光学,有的侧重于机械,有的侧重于电子信息。根据学院的办学层次及专业结构布局,该专业的定位:建设具有电子信息类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即以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电子测量和过程控制为主,兼顾仪表,保证基础,突出工程应用。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信号检测与处理、工业过程测控系统和传感器与仪表等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以微机智能化电子仪器和测控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专业特色,突出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
3 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围绕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控制各个信息技术分支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来确定专业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
3.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2大部分。理论课程学时比例为65%,实践课程比例为35%。理论课程体系设有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39%)、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占32%)、专业课程(学时占19%)、选刘寅生 耿欣:关于独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选修课程专业基础专业课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控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子测量原理与仪器、智能仪器仪表数 据 处 理与 误 差 分析、信号系统、测试工程、DSP网络技术、现 场 总 线技术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PLC、现代测控技术仿真语言、网络化测控系统EDA、集散控制系统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人文社科先行基础电路、电子技术、单片机、C程序设计修课程(学时占10%)。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
在理论课程体系方面,按照知识结构要求设立课程,有公共基础知识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知识课程、计算机应用知识课程、自动控制基础知识课程、信号检测与处理知识课程、控制系统实现知识课程、现代测控与仪器知识课程、拓展知识课程。
在实践课程体系方面,按照能力结构要求设立实践环节。实践环节设置方式做了较大改革,将原来的依附于一两门主要课程的课程设计或实训取消,集中设置2大实训环节,即专业基础实训和专业实训。专业基础实训主要是以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测量原理与仪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内容为基础,设计、调试、安装一个简单完整的电子装置。通过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会分析设计电路,会进行必要的参数计算,理解整个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流程,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专业实训主要是以PLC技术、测试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几门课的内容为基础,应用过程测控知识,借助PLC设备、现场总线技术、组态软件等工具,让学生设计完成一个工程实训项目。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测控设备,进行设备的调试与维护,加深对测控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4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4.1 教学方法的运用 对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教师讲解和演示、实验同步,课程打破实验室和教室的界限,把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相应的实验技能训练穿插进行,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融合。
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相对应,即使在一门课程之内,总体方法和局部方法也不唯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灵活使用。如任务驱动法,即知识内容通过一个个典型任务展开。
4.2 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室、实验室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使用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演示运行的时候,可以方便地使用设备与环境。实验室的每台微机都与互联网相连,网上资源的获取及网上学习方便快捷。制订培养方案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对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提高,使方案科学合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仪器仪表学科战略发展研究报告[R].2004,5
[2]教育部.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仪器仪表类专业规范[S].2004,5
摘 要 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阐述培养方案制订的基础、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体现制订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