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2023-12-16 互联网1530
核心提示:摘 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集机、光、电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综合性专业之一。中国测控网介绍了南京信息工

摘 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集机、光、电技术为一体的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综合性专业之一。中国测控网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创建具有气象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课程培养体系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思路。

       随着计算机与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与以前相比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结构上看,仪器仪表由以前单纯的机械结构、机电结合或简单的机光电结合的结构发展成为集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现代光学与精密机械,即由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光学工程学科、机械工程学科、电子信息工程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材料工程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的机、光、电综合系统,并且正在朝着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方向发展。其功能也从以前单纯的数据采集与显示发展成为具有数据采集、信号传输、信号处理、系统控制及数据通信的复杂统一体。作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惟一的本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80多所大学相继开办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根据以前的办学经验,通过对多所大学的调研以及对培养方案的反复讨论论证,结合我校气象学科的特点与优势,决定进一步突出气象特色,从而,对我校的培养体系及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不断探索适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定位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调整、改革与建设,构建了具有气象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具有气象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构建具有气象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应该明确新的定位目标,确定新的培养方案,新的专业培养目标确定遵循原则如下:

1.在制定具有气象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思想,体现科学发展的思路,贯彻落实系统科学的理论,着力于系统性、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的指导原则。

2.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所培养的学生,在满足气象行业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能满足社会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的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仪器仪表学科已经变成一个多学科交叉及多系统集成而形成的边缘学科,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反映和适应这种发展与变化。

4.具有气象特色。由于不同学校之间的背景及情况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完全相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隶属于国家气象局,在气象学科有明显的优势,立足行业办专业是实现学科快速发展的途径。

遵循上述原则,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气象特色能适应气象行业的发展,具有信息工程与控制工程领域相关的传感技术、检测技术、测量与控制技术、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技术与理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善学习、勤思考、重实践、富有创新意识,能从事仪器仪表、测控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维护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具有气象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在学校融入气象、服务气象、接轨气象的办学方针指导下,以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的素质教育纲要为指导思想,体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于2009年在2007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修订,进一步明确了气象特色的建设特点,在专业理论方面建立了光、机、电、相结合,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以光、机为辅的具有气象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在气象特色课程平台上确定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气象特色课程的培养方案,体现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气象特色。

2.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是光、机、电相结合的融合体,在专业理论方面,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以光为辅,以机为工具。

3.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的观念,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能够适应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 培养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中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控制方面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5.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与社会科学知识。

6.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共性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三、具有气象特色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其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从课程体系框架图中我们看到,新的课程体系框架中增加了气象特色课程,即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中均考虑了气象特色知识的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办学特点。

1.气象特色课程体系

在融入气象、服务气象、接轨气象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在气象特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们以掌握气象仪器的基本理论,了解使用气象仪器的基本技能为开课原则。充分考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气象课程的衔接关系,根据国家气象局对新进气象部门工作人员所需的专业课程培训情况,我们在原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增加了大气科学概论课程,目地是使学生对大气科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测控技术在大气科学中的作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安排了气象仪器这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气象要素的常规测量原理与测量方法;同时,对地面气象测量仪器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角度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气象部门的地面气象要素的测量仪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目前,气象监测不仅使用了大量的地面仪器,还使用了卫星、遥感遥测仪器,为了进一步更好地服务气象,我们还开设了大气探测课程,该课程重点介绍了现代遥感技术、雷达技术、卫星气象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遥感遥测技术,对雷达气象与卫星气象探测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目前,来自各种仪器、各个检测点的气象数据很多,需要各处的气象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因此我们还开设了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和数据融合、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以帮助解决气象信息的传输、分析与处理问题。从而,使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生通过这几门课程的学习,再加上本身专业课程的学习,完全能够满足气象部门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在专业方面的需求,为服务于气象行业提供了知识体系的保障。

2.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体系框架反映了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工科统一的平台,包含数学、物理、外语、政治、人文、政治及艺术类等课程,是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基础。

3.专业基础课程

该类课程是仪器仪表类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有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信号与系统共5门课程,我们在这两个学科实现了统一。

4.专业方向课程

该专业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采用了模块化的设置思想,将课程分成两个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

5.专业选修课程

为了体现素质的培养,我们在该层次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它们分别是:考研模块、技能拓展模块、英语能力拓展模块和具有先进性与时代性的多门选修课程模块,它为学生专业拓展、提高素质奠定了基础。

6.综合实践教学环节

该环节共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4周的生产实习内容,他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条件与保障。毕业论文环节是学生综合大学所学的内容,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学术水平与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予以高度的重视。

7.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到课程体系的每个层次,在课程实验环节中,鼓励学生设计综合性课程实验,提倡增加课堂演示实验内容,强化实验环节。对重要的课程或对提高学生技能有影响的课程,我们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创新活动。

四、结束语

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体现了服务气象的理念,同时,也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的办学方针,体现了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的定位原则与气象,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方向,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次培养方案的大幅度修订,是突破学科建设限制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对改革教学模式、创建特色专业、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专业教学规范(技术型)》[S].2007,7

[2]宋爱国,况迎辉.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3]教育部: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教育部:测控技术与仪器教学指导委员会,《仪器仪表学科战略发展研究报告》[R].2004,5

[5]张文娜,熊飞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6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