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测件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现状调查和相应的解决对策
摘 要:本文作者对我国测件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现状作了比较全面的调查,从我国仪器仪表专业的创建及发展的角度研究该专业的发展规律,论文代写对多数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仪器仪表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已发展为只有信息获取、存贮、传输、论文代写处理和控制等综合功能的测控系统;微型化、集成化、远程化和虚拟化成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面对这样的深刻变化,1997年版《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中新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覆盖了原来的10个仪器仪表类的专业。本文将从我国仪器仪表专业的创建及发展的角度研究测控技术仪器专业的发展规律,对多数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仪器仪表类专业的历史沿革
我国是在1951年决定设立仪器类专业的。1952年教育部委托天津大学筹建“精密机械仪器”专业,委托浙江大学筹建“光学仪器”专业。论文代写同年,聘请苏联专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培养“精密仪器”专业的研究生。此后,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大发展的需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机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也相继成立了仪器仪表专业。截止1966年文革前全国有30余所院校设有十几个仪器仪表类专业。1963年全国仪器仪表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在天津大学成立,下设精密仪器、光学仪器和自动化仪表3个专业。文革期间教学研究活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83年成立了仪器仪表类专业教材编委会。2000年后全国高校专业统归教育部管理,仪器仪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单位是天津大学。
二、仪器仪表学科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演变
1、由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文革前,仪器仪表类专业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沿用前苏联的,实行“专才”教育,基本属于精英式教育。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末,真正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后。此次调整将十几个仪器仪表类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宽口径通识教育从此开始了。在这次调整中,我校的几何量计量、力学计量和热工计量合并为一个专业。
2、人才培养规格向多样化发展仪器仪表学科初建时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直至上个世纪60年代才有了少量属于我国自己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开放后,经济转型使研究生教育大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专科教育的形式,形成了仪器仪表学科的多层次教育格局。人才培养模式也从“专才型”逐步定位于“研究型”和“技术型”两种类型。研究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掌握一定学科前沿知识和良好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毕业后可攻读硕士学位或到企事业从事研究工作。技术型人才要求具有较规范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两者课程体系设置有所区别,见表1。
三、现状分析
1、现状截止到2005年7月全国共有181所大学设立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1996年至2005年间增设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数量见图1。
表2为教育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国此专业近几年毕业、招生及在校生情况的统计数据。从表中可见该专业全国本科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在8500人左右。有在校生人数约2.7万人(我校的在校生人数约占本专业全国总人数的3.9%)。目前,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院校占15%,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院校占65%,培养技能个人才的院校占20%。还会有一些院校继续增设该专业,使每年的招生人数稳中略升,递增幅度缓慢,已基本达到稳定状态。
2、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还是英才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基本沿用他们所熟悉的做法,还经常将现在的学生同过去“专才教育”时代的学生相比,对现在的学生的总体的看法是批评多,表扬鼓励少。
(2)社会需求方面的问题: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社会急需高端产品研发方面的人才,然而高端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以满足当前需要,导致供需关系出现了问题。低端人才也有较好的需求,但社会欢迎程度不如高端人才好。低端人才的市场需求社前景堪忧。
(3)学校和教师方面的问题:全国180多个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中,绝大多数是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以后为满足高校扩招专业数不足而设置的,这些学校的师资队伍状态与人才培养要求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由于本专业高端人才社会需求缺口较大,对于那些办学层次低、地理位置不好、(本专业)不是主干学科群的成员的院校,就很难补充到适合本专业教学需到的教师,只好用相近专业的人员代替,形成了对本专业教学内涵理解肤浅的现象,因此,无法深入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代写职称论文调查中,还发现相当数量的学校对本专业不重视,没有列入发展规划,这样的专业前景不够乐观。
(4)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考虑到仪器仪表属于高新技术密集型行业,俗称集“光、机、电、算”为一体,因此,各院校在安排教育课程时普遍存在课程难度大、门数多的问题,学起来比机械类和电子类专业的难度要大,与大众化教育的思想有些不一致。尽管经历了数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没有大的改观。因此,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任务比其它学科要艰巨一些。
(5)办学层次的问题:多数学校在不同批上招收本科生,例如同时招收一本、二本和三本的学生(我校就是在一、二、三批招收本科),而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没有明显区别,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的“趋同性”问题。也就是说,不可能根据一本生、二本生、三本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6)素质教育与实践环节方面的问题:各校首先面临的是校外实践基地的数量不足、内容不对口、实习时间少的问题。有些教学单位认为是这方面经费不足所造成的,本文作者经过调查后认为还不完全是这方面原因,即使经费充足,也发测控论文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生产实习持不重视的态度。建议这方面的问题作为教育改革的课题专门进行重点立项研究。谈到素质教育,不能不谈教师的素质,若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教师必须能创新;若想要学生素质好,教师的素质首先要好。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的创新性能力不够强,素质(包括敬业精神)达不到本科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四、对策
提高仪器仪表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要从教育管理、教师、学生等三方面入手。1.对教学管理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