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2l世纪是知识经济强劲发展的世纪,代写论文综合国力和人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具有高知识水平、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1]。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也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由于不同专业有其特殊性,因此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实践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分析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探讨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多年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
1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目标定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唯一的本科专业,其发展速度是空前的。本专业以光、机、电、算为学科基础,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广的宽口径人才,既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顺应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势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除了教学内容与体系必须反映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技术特征,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外,实验教学的理念也必须随之更新,还必须将其付诸实践,使学生在校期间既掌握比较扎实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的理论,又具备解决工程测控技术问题的能力[2]。南京理工大学自设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事测量与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以及仪器仪表研发部门从事设计开发工作的高技术人才。特别是自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成为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以来,定位于“省内一流、国内先进”,在“突出特色,打造亮点”的建设思路指导下加强了各方面建设,其中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构建本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在于培养新一代满足社会需求、适应学科发展以及具有学校特色的高层次、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
2培养方案的制订在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逐步完善本专业新的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以两年为周期,定期进行本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框架,修订教学内容测控技术与仪器论文,跟踪科技发展前沿,及时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科研成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各项教学制度,与时俱进,保持专业特色和亮点。具体实施如下:(1)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和学校要求,及时科学合理地制订了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2)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3)加强实践,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3具体实践及其成效
3.1科学合理地制订专业的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和创新素质为目标,按照学科特点、发展
才的要求,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文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研究核心,将创新设计思想理念贯穿实施于教学过程。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重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的学时比例分配,在课程体系中整合了相关课程及内容,提高了知识传授效率;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工程类课程设置;加强实验教学,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尽量设置较多门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任选课让学生选修,增加新知识点的传授。制定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培养“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特色,课程体系中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验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等六类;教学安排中充分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具体的学分安排如表1所示。近几年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新增了7门课程,修订了5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遵循“测控技术与对象结合,寓测控技术于系统”的教学理念,坚持“寓专业教学于科研”的培养模式,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特色测控人才。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传感器原理、测控电路设计、误差理论、精密机械设计、信号与测试系统等核心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电子技术、精密仪器、光学、检测技术等主要知识模块,为学生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而单片机原理、虚拟仪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基础外延课程在加深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学科知识面。在此基础上,设置了C++课程设计、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综合实验、测控电路课程设计、精密仪器课程设计、精密机械课程设计、智能仪器课程设计等十几门实验实践课程,构成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及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3.2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是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高等教育面向2 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固化到教学中去[3]。设置专业综合性课程,设置专业设计性实验,目前超过9 0%的课程有实验,其中又有超过9 0%的课程实验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理论教学中运用有关创造性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和过程。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教学中。专业的全部课程均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所有多媒体课件都通过了院系初审和学校验收评审,1 0 0%获得多媒体准入许可证。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形成既能够体现教学统一性要求,又能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进一步探索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考试制度。为了更加客观、科学地考核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加合理、公正地考评学生的学习成绩,规范了考试程序,推进了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了试题库和试卷库,提出了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基本研究、实现方法及基本应用,代写毕业论文按照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实施了开卷笔试+实验操作+答辩口试相结合的模式,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提高课程考试质量。通过实施学生普遍反映考核方法更加灵活,考试的成绩更加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