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智能建筑之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思考

   2023-11-15 互联网1730
核心提示:申奥成功后,为保障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将北京奥运会办成奥运历史上最为出色的一届体育盛会,有一大批奥运会新场馆需要建设,

申奥成功后,为保障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将北京奥运会办成奥运历史上最为出色的一届体育盛会,有一大批奥运会新场馆需要建设,还有一大批现有场馆需要改建为奥运会比赛场馆。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中公共安全系统的科学建设和合理设置,保障体育场馆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场馆危险事件的发生,或在有危险事件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生命、财产及信息的损失。
另外,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建造各种类型的体育场馆,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有为举办全国性运动会建造的体育场馆,如全运会、大运会、城运会、农运会等,也有各省市建造的体育场馆,这些体育场馆都已成为各地最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除各种体育赛事外,他们都已成为该地区举办大型活动和文艺演出的最重要场所。此外,为配合青少年健身和全民健身的需要还兴建了许多大专院校体育场馆和区级体育场馆,体育场馆的建设水平也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 1997年上海为第八届全运会就建造了一大批体育场馆,其中作为主会场的上海体育场能容纳8万人;2001年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主场和主馆从设计建造到全部材料以及设备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无论从质量上和功能上都达到国际上一流的体育场馆水平。现在地区性体育场馆的水平也很高,如近年竣工的深圳游泳馆,从建筑设计到所用的材料、设备都很先进,投资也较大。然而,不少场馆在安全设施方面还较薄弱,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缺乏可以参照的、较系统化的相关公共安全标准来加以规范,
另外,这里所指的是指举办体育赛事的、有一定规模的体育场馆,不包括小型的、分散的,由少量体育设施所组成的群众性运动场地,如居民小区的群众性运动场地等。
综上所述,体育场馆公共安全系统标准的制订迫在眉睫。为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设施建设和标准办公室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申报了国家标准《体育场馆公共安全通用要求》,这一标准的编制和出台将为场馆公共安全的建设、改造以及检测验收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然而,体育场馆公共安全系统涉及的范围较广,如:体育场馆的选址、建筑结构、运动场地、工作地点(用房)、卫生、消防、安防,等等。现就体育场馆安全技术防范及与之有关的问题作一思考性论述,以供有关专业人士共同研讨。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体育场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特点
由于体育场馆种类十分繁多、大小规模不一、结构差距很大,而且有赛事或演出时与平时空置时的情况也差距甚大,因此在对体育场馆公共安全设施的设计和配置时应考虑这一特殊性。可在设计体育场馆的公共安全防护设施时分为两部分:常备的基本公共安全防护设施及举行重要体育赛事或其它重要活动期间临时增设的公共安全防护设施。
对体育场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时应贯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确保安全的原则,努力使建成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具有:安全可靠、技术先进、质量保证、经济适用的优点。
二、体育场馆风险等级的划分
1、单位风险
不同规模和不同用途的体育场馆的防范风险是不一样的。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中第四章“高风险对象的安全防范工程设计”对单位风险的划分,由高到低可分为三个级别:一级风险,二级风险,三级风险。在对体育场馆的安全风险划分中也采用了这一划分方法。
由下表可简明地表述风险单位的划分原则:
表1 体育场馆风险等级划分表
风险等级 体育场馆 备注
一级风险单位 a. 能容纳观众六万人以上(含六万人)的体育场;b. 能容纳观众六千以上(含六千人)的体育馆; c. 能容纳观众三千人以上(含三千人)的游泳馆。 指具备左列条件之一,在举办国家级或亚运会、奥运会、世界单项体育比赛及相应活动时;或举办危险程度很大的体育比赛时。
二级风险单位 a. 能容纳观众二万人以上(含二万人)不足六万人的体育场; b. 能容纳观众三千人以上(含三千人)不足六千人的体育馆;c. 能容纳观众一千五百人以上(含一千五百人)不足三千人的游泳馆。 指具备左列条件之一,在举办省、直辖市级体育比赛或全国性、国际单项体育比赛及相应活动时;或举办危险程度较大的体育比赛时。
三级风险单位 a. 容纳观众二万人以下的体育场; b. 容纳观众三千人以下的体育馆;c. 容纳观众一千五百人以下的游泳馆。 指具备左列条件之一,在举办县、市级地方性、群众性运动会或相应活动时;或举办有一定危险程度的体育比赛时。

2、部位(目标)风险
在一个风险单位中,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风险;而在同一个风险部位中,不同的目标其风险也有不同。所以在风险单位划定后,还应确定部位(目标) 的风险。对体育场馆的要害部位(目标)、重点部位(目标)、一般部位(目标)也分别划为一级风险部位(目标)、二级风险部位(目标)、三级风险部位(目标)。大体可作如下的考虑:
a. 主席台(要人)、贵宾室(要人)、通讯系统用房、裁判员区、运动员区、竞赛管理区、新闻媒体区、供电设备(变配电机房、发电机房)、信息处理设备、封闭式体育馆的主进风口、安保指挥系统用房、监控系统用房、隔离用房、金牌仓库、枪械仓库、财务室等等要害部位可划为一级风险部位;
b. 备勤用房、观众出入口、观众席区、灯控室、声控室、大屏控制室、空调和供水设备等重点部位可划为二级风险部位;
c. 其他可划为三级风险部位。
d. 在各风险部位中,还可确定一些风险目标加以重点防护。
三、防护级别的确定及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施的配置
1、防护级别的确定
1)根据体育场馆的不同风险等级,要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对其进行防范,以保障其安全,这就是防护级别的概念。安全防护的级别也可划分为三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
2)防护级别的确定,原则上应与风险等级相对应。即一级风险单位应达到一级防护要求;二级风险单位应达到二级防护要求;三级风险单位应达到三级防护要求。
3)有的体育场馆如因特殊需要,或因周边治安环境复杂,又远离公安机关等因素,也可对其的防护级别进行高配,即对风险等级低的体育场馆配备高于其对应防护级别的防护措施。
4)当体育场馆除举行体育比赛项目外还考虑多功能使用时,设计时还应注意满足相关使用时的安全要求。
可由下表简明地表述:
表2 防护级别与风险等级的对应关系表
[img]200651110342948406.gif[/img]

各防护级别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配置
可由下表简明地表述:
表3 各防护级别安全防护系统配置表
[img]200651110351770033.gif[/img]

四、安全技术防范各子系统设计时的基本要求的考虑
体育场馆的安全防范系统设计时应根据有关标准并结合场馆的实际情况,基本要求大致可作如下考虑:
1、 入侵报警子系统(包括紧急报警)
1) 体育场馆的要害部位应安装入侵报警设施,并宜能与相应的照明、视频安防监控及声音复核等设备联动。重点部位宜安装入侵报警设施。
2) 入侵报警设施应能准确、及时报告入侵异常事件,即应在向安防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发出声光报警信号的同时,清楚显示事件发生的部位、性质(抢劫、盗窃、故障等),准确记录报警时间、位置等信息,并能够详细查询、打印以上内容。
3) 体育场馆的监控中心等要害部位应安装紧急报警装置。紧急报警装置应能立即向公安110报警服务台报警。紧急报警装置应安装在隐蔽位置,且便于操作和维修。
4) 紧急报警线路上一般不宜挂接电话机、传真机或其它通讯设备。如挂接此类设备,系统须具有抢线发送报警信号的功能。
5)体育场馆的周界宜设置防止爬越的障碍物或周界报警装置。
6)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还可参照GA/T368-2001《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的有关条款。
2、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
1)体育场馆的要害部位应安装视频安防监控装置,尽可能不要出现盲区,并宜能与相应的照明、入侵报警设施及声音复核等设备联动。重点部位宜安装视频安防监控装置。回放图像应能清晰分辨人员的脸部及体貌特征。
2)体育场馆与外界相通的主要出入口应安装视频安防监控装置,应能够监视出入体育场馆的人员情况。回放图像应能清晰分辨出入人员的脸部及体貌特征。
3)体育场馆内外重要通道及部位应安装视频安防监控装置,应能监视、记录重要事件的全过程。视频安防监控装置还应能够监视体育场馆内人员的活动情况,回放图像应能清晰显示重要事件的全过程。
4)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记录资料的保存期一般不应少于7d,在有重要赛事时应对比赛期间的有关视频安防监控子系统的重要记录资料适当延长保存期。
5)应采用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
6)有条件的还可采用人像识别功能,及与防爆安检、视频安防监控等子系统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7)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还可参照GB50198《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及GA/T36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的有关条款。
3、停车库(场)及场馆道路管理子系统
1)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对停车库(场)的车辆通行道口实施出入控制、监视、行车信号引导指示、停车管理及车辆防盗报警等子系统的综合设置。
2)宜采用先进的无线数据通讯、光电子显示、远程监控等技术建立完善、有效的交通疏导管理子系统。
3)系统应有较强的兼容性,应能与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查等其它安全防范子系统联网,以便于实现一卡通管理或数据共享。
4、出入口控制子系统
1)体育场馆的要害部位应安装出入口控制装置,只允许授权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进出并记录所有出入人员、出入时间等信息。对重点部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安装出入口控制装置
2)不同的出入口,应能设置不同的出入权限,包括出入时间权限、出入口权限、出入次数权限、出入方向权限、出入目标标识信息及载体权限等。
3)设置的控制点及控制不应与消防法规相抵触,须确保在发生火警紧急情况下不妨碍逃生并应开放紧急通道。
4)对要害部位的出入口控制装置不宜设置公用码。授权人员应设置个人识别码,并宜采用定期更换个人识别码的措施。
5)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还可参照GA/T394-2002《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的有关条款。
5、电子巡查子系统
1)体育场馆可设置离线式或在线式电子巡查子系统。
2)在线式电子巡查子系统可独立设置或与在线式出入口控制子系统相融合设置。
3)系统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还可参照GA/T394-2002《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有关条款及相关标准。
6、防爆安全检查子系统
1)应根据体育场馆的主要使用功能和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在重大赛事期间,对进入体育场馆要害部位的入口设置防爆安全检查装置,能有效阻止易爆及危险性违禁物品的进入。
2)防爆安全检查装置的设置不应影响消防及紧急疏散。
7、实体防护设施、声音复核子系统或其他
实体防护设施主要是指门、箱、锁、柜等,是体育场馆安全防护的基本设施;声音复核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技术防护设备,在设计时也可考虑。
五、与安防有关子系统的设计要求的考虑
1 疏散引导子系统;
1) 疏散引导子系统适应现代体育场馆规模性和复杂性的要求,疏散引导标志在观众进场与出场时均能起到醒目引导作用。
2) 观众席的安全出口上方和疏散走道出口、转折处通常设疏散标志灯。疏散走道内设疏散指示标志。疏散路线的疏散指示、导向标志灯、疏散标志灯必须满足疏散时视觉连续的需要。
. 3) 疏散引导子系统,包括标识如文字、颜色、图形、走道、楼梯、疏散门等的要求以及缓冲区的确定都应符合JGJ 31-2003《体育建筑设计规范》中8.2等有关条款的要求。
. 4) 疏散引导子系统还应与视频安防监控、紧急广播、应急照明、停车库(场)安全管理等子系统有机配合。
2、有线/无线通讯子系统
1)一、二级防护的体育场馆在举行赛事或活动期间,应设置为现场提供通信服务的专用有线、无线通信系统,以保证各个工作点和安保人员的通信需要。
2)专用有线、无线通信子系统还应具备数据、语音的传输能力,并和当地的公安、交通和赛事或活动组委会专电和专网连通。
3)应保证专用有线、无线通信子系统的安全、便捷、可靠、防泄密。
3、电子售检票子系统
1)可采用先进技术介质构成的门票,并组成集智能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及机械技术的智能化票务管理子系统。
2)能通过对进出验票通道人员所持门票进行有效性验证,防止持非有效票观众的进入。
3)可为场馆举行赛事或活动时的人流实时监控提供有效的决策数据和资料。
4)可通过网络,对每个通道实行远程网络控制,开启或关闭通道闸机,保证在场馆出现紧急事件时,所有的进出通道的闸机能全部打开,形成无障碍通道,方便人员的疏散,以满足公安消防对通道的要求。
4、信息处理传输防护子系统(软件和硬件)
1)一、二级防护的体育场馆可设置信息处理传输防护子系统。
2)系统应保证场馆内各系统的运行控制信息、场馆举行赛事时的竞赛信息、以及场馆对外发布的公共信息的安全。
3) 系统应保证场馆运行的各系统的中央控制主机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非法登录,系统安全通过多级用户密码保证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授权。
4)系统安全要求还可参照GB/T 9361《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的有关条款。防火墙安全技术可参照GB/T 18020《信息技术应用级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的有关条款。
5、防雷及接地子系统
防雷接地问题较为复杂,作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一般很少独立设置,大多采用联合接地的方式。设计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建筑物防雷接地要求可参照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2)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接地要求可参照GB 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3)也可参照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中的“3.9 防雷与接地设计”的有关规定。
六、安全管理/应急指挥中心
安全管理/应急指挥中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一般应包含公共安全应急平台、监控中心(室)。公共安全应急平台还包括信息获取子系统,智能应急子系统与应急指挥子系统。
1)信息获取子系统的信息来源于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和其他系统的状态数据、监测监控数据以及报警数据。
2)智能应急子系统,可包括应急预案、基础信息及应急子系统,基础信息包括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图、消防系统设计图、建筑结构图,水、电、气、暖通等专题图、危险源分布图、人员设备分布等专题图;应急子系统应能实现各专题图的检索、查询、叠加、立体结构显示、漫游、统计、事故场所定位、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人员疏散的预测功能,应能为应急预案实施和调整提供信息。
3)应急指挥子系统,通过紧急广播、有线/无线通讯实施人员疏散的指挥与管理,组织实施救援方案,对外发布事故处置状态信息等。
4)安全管理也应妥善处理与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平台的衔接,以达到信息共享和实施高度的集成,为智能化管理提供可靠、高速和灵活开放的传输平台及实现途径,创造一个投资合理有效、功能齐全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为整个体育场馆的运作、管理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七、结束语
以上仅是对体育场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中的一些粗略的、不成熟的想法,仅供研讨,以能抛砖引玉。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正组织有关专家对标准进行编制审核和报批,相信不久就能面世。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