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不管采用哪一种检测方式,只要能克服它的缺点或是能克服它的主要缺点或是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它的缺点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那么这种方式就是可取的。在这两种检测方式的缺点中也可以看到,每一种方式都有一些由检测方式的性质决定的缺点,这种缺点一般只能进行改善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如电容式检测的第1、2、3、6种缺点和光电式检测的第1种缺点。而其它的一些缺点一般是可以克服的。
那么究竟哪一种方式比较好呢,首先我们从量的方面来看,电容式检测有3种优点和6种缺点。光电式检测有6种优点和3种缺点。在优点方面光电式是电容式的2倍,缺点方面光电式是电容式的2分之1。
其次我们从质的方面来看,所谓质,就是看这些缺点对检测结果的正确性的影响程度。
影响电容式检测结果的正确性的主要因素是空气湿度、空间电场、电场不匀和非线性带来的量化误差,其中空气湿度的影响程度可以导致清纱器无法工作,这一点凡是使用过电容式清纱器的朋友都应该有体会的。空间电场的影响严重时我们的手只要碰检测头一下就可以看到错误信号的产生,尤其当我们拿着金属物体去碰的时候更为严重。
电场不匀和非线性产生的影响比较隐蔽也更具危害性,因为电场不匀引起的误差一般用经验数据通过电路进行修正,这种数据一般是在实验条件下得出,其一实验条件不能代表一般的使用条件,数据存在偏差。其二经验数据是有限数据不可能覆盖全部的检测范围。而非线性误差一般用非线性的处理电路来进行反向补偿,其一补偿不可能是完全补偿,往往是定性地施加一点究竟补偿了多少谁也不知道,其二补偿电路本身也是有误差的,有时候补偿电路产生的误差会大于非线性本身的误差。并且这两种电路发生过作用或是欠作用时一般不会有明显的表现形式,偏差产生时使用者还在不知不觉中,所以更具危害性。
影响光电式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是检测结果具有片面性,这是一个几乎无法完全克服的先天缺陷,虽然通过采用多维光和改变疵点通过检测区域时的走向等已经获得较大的改善但却始终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缺点究竟对检测结果带来多大的影响请看后面根据
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
光电式的第二缺点是光电器件寿命短,这并不是因为光电器件失效所致而是光电器件的工作点发生偏移而处理电路无法对其进行调整所致。在新一代的智能化工作环境自控电路中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5年是没有问题的)
光电式的第三缺点是不采用调制光时易受环境光线的干扰。采用了调制光后就是用灯光直射检测槽也不会产生干扰。
现在对于电容式而言检测结果中直接包含被测物体的体积因素是唯一的优势,我们来看看这种优势在其几种缺点的影响之下如何体现出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验证这种检测方式的可信度,我们进行了一系列专门的实验,其中之一是利用这种方式来检测一段纱线的体积和质量,我们先利用常规手段测出一段纱线的体积,并根据纱线的密度计算出了它的质量,然后把这段纱线放到电容式检测头里面进行30次重复检测,把每次的检测结果一一记录,最后根据误差理论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利用这种方式得到的检测结果的随机误差竟达到了30%以上,加上它的系统误差和量化误差要达到40%以上。难怪我们的老前辈阿基米德先生在检测一个皇冠的含金量的过程中为了确定皇冠的体积和质量时要采用原始的溢出法和称重法而不采用电容法。
我们又用光电式检测头进行了同样的实验,检测结果根据同样的误差理论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在纱线径向尺寸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纱线
体积的检测过程中检测结果的随机误差在10%以内,加上系统误差和量化误差不超过15%。当然,如果用扁平的纱疵进行各个方向的检测,其误差显然会超过电容式。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在纱线或纱疵的径向尺寸的偏差比大于80%的情况下光电式的检测精度高于电容式,在在纱线或纱疵的径向尺寸的偏差比大于70%小于80%的情况下光电式的检测精度和电容式相当,在在纱线或纱疵的径向尺寸的偏差比小于70%的情况下光电式的检测精度低于电容式。
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不是说认识一个事物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吗。于是我们可以看一下纱疵的径向尺寸的偏差比在各种纱疵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径向尺寸的偏差比大于70%的纱疵的出现概率大于70%,径向尺寸的偏差比小于70%的纱疵的出现概率小于30%。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情况下(70%)光电式的检测效果优于电容式,而在小部分情况下(30%)光电式的检测效果劣于电容式。也可以说在专门产生扁平纱疵并且空气湿度不变的地方电容式的检测效果可以比光电式的好。
以上我是抓住主要矛盾从量、质、实验情况和分布情况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至于究竟哪一个更好应该说是各人的理解和欣赏问题。顺便说一下最后我选择了开发光电式的电子清纱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