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浅析,提出了目前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等新概念正在形成。 目前,应用最新信息技术创建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建立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开展数字化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已成为各国信息行业,特别是图书情报行业竞相探讨的热点。 然而,许多高校图书馆大多还在数字化的大门外徘徊。 地方高校图书馆如何适应形势、迎接挑战、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力求作为,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此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1.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浅析
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成绩突出,教育部的公共服务体系 Calis 自 1998 年启动以来,一批成员馆分工合作已完成《中外文馆藏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文现刊目次库》,24 个中文特色数据库均可提供网上查询。 还有 45 个“211 工程”立项院校结合本校重点学科做的194 个导航库, 分别放在各馆的 Web 网页上提供浏览和查询 。同时,Calis 还采取集团购买的方式在文理和工程方面引进了一大批国外数据库资源,在其成员馆之间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共建、共知、共享”的文献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联机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信息导航、合作编目和采购协调等,读者的需求获得了很大的满足。
2.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2.1 对数字化图书馆概念及系统构架的认识不足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是,有一些人对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认识模糊,恨不得一夜之间把自己馆变成数字化图书馆。 甚至于一些规模很小的馆也不甘落后,正在花大气力开展数字化工作。 但从全国的大范围考虑, 有组织地集中物力、财力、人力,开展联合攻关的力度却不够,对数字化图书馆的总体构架、网上的传输、资源共建共享的效率考虑很少,对系统实现的有关模型和元数据的描述,系统资源的调度和管理也重视得不够。
2.2 数据库资源建设相对滞后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在资源库没有建成之前,要实现数字化图书馆乃是一句空话。 目前,我国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库建设基础薄弱,信息量不足。 地方高校馆受财力的限制,不可能购买大批的电子数据库,特别是动辄几十万的进口数据库。 所以各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都面临着数据库资源贫乏的一大问题。
2.3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中面临的版权纠纷问题
从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工程的任务看,其核心是建立各种各样的资源库,这些资源库主要又是对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收集、加工与整理。把作品数字化而形成电子版本,毫无疑问是对作品进行再一次复制使用。 对已发表的作品进行数字化,要涉及到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对未发表的作品,除上述这些权利外,还会涉及到发表权,各项信息的采集与数字化都会涉及到作品的版权。 目前国内一方面存在有人忽视版权法而盲目地将文献数字化的作法,另一方面也存在对版权的处理立法不健全的现象,至使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
2.4 人才缺乏和经费不足
在开展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工作中,许多高校图书馆都面临着人才紧缺,各高校图书馆当前普遍缺乏精通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并且由于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也很难吸引或者留住这些人才。 结果造成好不容易有了设备却不会使用和维护。 还有一部分高校由于经费紧张,没有资金添置网络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相关设备,造成相关设备缺乏或者陈旧, 致使高校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工作难于开展。
2.5 存储问题和传输问题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海量的信息资源存储问题,在将它们保存到数据库之前必须进行压缩,以降低数据库成本,使数据库规模保持在可管理的范围内,所以需要着重研究能够适应快速访问的海量存储技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传输网络化,这就要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具有高速信息传输通道,以方便用户快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可是现在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都依赖于校园网的网络系统.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解决大部分的信息传输需要,但是对于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这种网络布局已经显现出不能负荷的趋势。
2.6 标准的确定
在建设机读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过程中,必须遵循有关标准。 包括多种文献格式的描述标准,元数据的定义标准,各种代码、标识符的定义标准,各种文献类型描述标准以及系统实施过程中的软件接口标准、层定义标准等。 目前,国外已有一些通用标准,但很少被国内的人们使用,国内在这方面所制订的标准极少,因而使建库工作存在一些困难。
3.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几个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法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研究,努力探索和寻求解决办法。
3.1 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
数字化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数字化的“三高”(高资金投入,高技术设备,高人力消耗)特点,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实施数字化建设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谨慎投资,逐步开展,不能盲动,否则大量的资金投入会得不偿失。 这就需要领导层广泛调研,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人才状况、科研需求和资金能力等自身条件确定建设目标,统筹校际兄弟馆之间和校内馆与系资料室之间的规划,聘请专家指导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 一定要避免重复建设,无效建设,谋定而后动,以有限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获。
3.2 突出个性化,自建特色数据库,开展资源共享
目前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上最有作为的工作是自建特色数据库。 而且高校自建数据库有其不可多得的优势:其一、地方高校馆这些年大多在收集地方文献和提供特色服务上下了不少功夫,有一定的建库基础。 其二、因为本校教研人员研究地域文化的人多,课题多,成果多,所以肯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也容易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 其三、可操作性强,花钱少。 这样,各个地方高校众多的图书馆合起来,资源共享,就可以形成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的系列数据库。
3.3 与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配套的知识产权法律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毕竟与其他数字化图书馆不同,因为它首先立足于教育而不属于盈利性质的。 但是目前法律中允许的高校图书馆的“合理使用” 范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需要 。 为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赋予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特定的法律地位以及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的专有权,已经十分必要。 只有有了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使得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究。 在这一点上,我们呼吁参考国外现行的知识产权有关法律,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一套与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既能保障权利人知识产权,又能促进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长足发展。
3.4 吸收引进关键技术
数字图书馆概念最早由欧美国家提出,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实施的各类型数字化图书馆工程为其他国家发展本国数字化图书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许多阶段性成果。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涉及到计算机、 网络通信等多领域多技术的综合集成,而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十分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所以需要组织或委托专门人员对关键技术实时跟踪,使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始终保持较高水准。
3.5 标准的选取与确定
在进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和充分利用各种正式标准,尽量避免国内早期开展自动化时所出现的不依规范和标准而盲目建立“简易格式”库和非标准书目数据库的浪费现象。 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很正规的适合网络上数据描述和组织的相关标准我们可以拿来借鉴.例如:
3.5.1 DublinCore. 它是一个由 15 个元数据项标记的描述系统,适合于网络上的资源,包括文本及图像的描述处理和网页制作的基本情况描述,是一种较好的资源描述方式和规范文本。
3.5.2 PICS (thePlateformforInternetContentSelection). 这是另一种描述元数据的规范。 对元数据采用分类定级方式进行描述和控制。 这种描述规范适合于对因特网上传递的数据定义、识别、数字签名和对版权的保护等等。
此外, 我们在建设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时, 一定要尽量采用相关标准。 同时,还应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和修改一系列适合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与规范 。 既使有些不是严格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的资源库,也必须考虑对数据项的充分描述,在建库时留有余地,并对以后的数据转换与衔接留有灵活的接口。
【参考文献】
[1]肖明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6):P25—29.
[2]罗光灿.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讨.图书馆,2002,(5):P58—60.
[3]朱东.数字图书馆建设浅论.图书馆学研究,2002,(6):P23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