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2023-11-15 互联网1790
核心提示:  摘要 生物仪器分析是我院为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新开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

  摘要 生物仪器分析是我院为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新开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掌握现代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围绕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进行知识融合的能力等基本素质,我们在仪器分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中加强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并激励学生们以忘我的工作精神投身到生物仪器设备的创新工作中去。

  关键词 生物仪器分析;教学方法;创新;

  Abstract: Imply the three aspects of reformation of facing the study of questions,facing the experiments of subject and encouraging the teamwork study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Practice showed that improve the iNItiative study and researching abilityof the students, cultivate students’applying and creating ability,and enhance their cooperating spirit.

  Key words: Instrumental analysis;Creating ability;Reforme in teaching method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能否赢得21世纪的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什么是创新型人才[1-2]?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是完全自主创新,即能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的创新,这是最高级的创新;其次是集成创新,即将现有的成果进行重新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成果;再次就是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层次的内涵告诉我们,创新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进行知识融合的能力。根据生物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如何安排课程的教学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尝试。

  1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及近代分析技术等,其中的每种方法都可能涉及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电子学、自动化及计算机等各方面的知识,因而这是一门不仅有宽广的知识面,而且具有众多的知识融合点的交叉性课程。本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服务于生产和研究等实用性很强的工作之中。对它的学习过程将是一个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过程。在课堂上以弗朗西斯 威廉 阿斯顿首先发明质谱仪过程为例,讲解了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起来。他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利用磁场来分开具有不同质荷比元素的可能性。于是他结合自己多年在伯明翰大学从事气体放电现象研究的实践,从而第一次发明了质谱仪。通过这个事例的讲解,使同学们意识到学好理论知识对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2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能力的训练

  创新思维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的。例如,在给同学们讲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一章后,要求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同学每10 -20人一组来完成一个题目。首先,同学们针对当前大家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新装的房屋内空气中甲醛含量是否超标问题。那么甲醛的含量如何测定? 带着这个题目,让同学们分组去查找相关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这种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训练和激发出他们学习前人先进经验投入创新能力培养的热情。接着,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学生们的设计方案, 并对其中的原理进行讲解。通过课前的准备, 各小组的同学都设计了自己的实验方案, 共有10种之多。教师把为什么采用分光光度法能进行甲醛定量检测的原理详细地说了一遍。然后,按照设计的方案,给同学们把实验药品准备好后,让同学们按照实验方案的步骤在T6紫外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检测。并把检测的结果利用一台电脑的origin软件进行作图分析,很快就能够得知实验中的哪些点的测试不合要求,需要重新再测。同学们通过此实验体会到软件带给大家的好处,并且主动要求对T6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USB数据传输的改装,目前这部分工作正由部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积极的进行当中。

  3 激励学生们以忘我的工作精神投身生物仪器设备的创新

  许多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都依赖于仪器的发展。诺贝尔奖设立至今, 有众多科学家得奖都是借助于先进仪器的诞生而取得重大科学发现, 甚至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医学家直接因为发明仪器而获奖。正如1992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 R. Ernst所说[3]:“现代科学的进步越来越依靠尖端仪器的发展。而仪器的发展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 而这把钥匙需要孜孜以求的探索者自己去配置。”例如,日本的田中耕一[4],因发明了用激光轰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而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田中耕一在岛津制作所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究职员,但是,在公司,不管是下级还是同事,只要问到他实验上的事,他都会认真解答或者一同思考,直到问题解决。正是因为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才成就了他在仪器分析工作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彬, 袁建胜, 陆琦;创新型人才培养 路在何方,科学时报:2009.3.17.

  [2] 马大猷;自主创新 敢争人先,科学时报:2009.1.31.

  [3] 叶玉堂,翱翔在光电测控的广阔天地,教育与职业,2009(4):62-63.

  [4] https://www.ruanyifeng.com/blog/2007/08/koichi_tanaka.html,阮一峰的网络日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的故事.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