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驾驭全局、破解难题,未雨绸缪、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是实践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其必然要求。编史修志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通过编史修志、读志用志,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以史为鉴,认识过去、服务现在、开创未来,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光荣传统。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历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阐明了修志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对新形势下的修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独具特色的编史修志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