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耦z轴微机械陀螺的研制

   2023-12-16 互联网1500
核心提示:  1 引 言  微机械陀螺是一类重要的微机电(MEMS)器件,是利用科里奥利效应(Coriolis effect)检测角速度的传感器,因其在

  1 引 言

  微机械陀螺是一类重要的微机电(MEMS)器件,是利用科里奥利效应(Coriolis effect)检测角速度的传感器,因其在尺寸、质量、成本以及动力学性能等方面的优势而具有较广的军事和商业用途[1]。在微机械陀螺设计中,为了提高器件性能(如机械灵敏度、分辨率等),通常需要使陀螺的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的谐振频率匹配[2]。早期的研究多采用单个验证质量块结构和二维弹簧做支撑,这种非解耦结构陀螺通常会产生严重的模态耦合问题。尽管通过改进支撑梁结构设计(如采用对称分布弹簧[3])等措施可以提高器件性能,但是随着模态频率匹配的提高,模态间的机械耦合也随之增强。采用解耦结构的微机械陀螺可以抑制模态间的耦合,已报道的解耦微机械陀螺通常采用驱动模态解耦[4-8],这虽然降低了驱动模态非线性,但是没有消除检测模态的零输入输出(ze-ro-input output)。

  本文提出一种检测模态解耦的z轴微机械陀螺,采用U形梁支撑,不仅满足了解耦模态的自由度约束要求,还降低了驱动模态对检测模态的影响。加工采用反应离子深刻蚀(DRIE),获得了较大的深宽比结构,并在抑制机械热噪声的同时获得了大的检测电容。

  2 解耦结构原理

  2.1 z轴微机械陀螺原理

  图1是典型的z轴微机械陀螺的简化模型。系统主要由验证质量和支撑梁弹簧构成。在外部驱动力f0sin(ωdt)作用下,验证质量沿x方向(驱动模态)振动。当z轴方向有角速度Ωz输入时,在y方向(检测模态)将感应出科里奥利力。在科氏力作用下,结构会在y方向振动。可以采用质量-弹簧-阻尼系统描述陀螺运动,如式(1):

  这里mx,y,cx,y,kx,y分别是x,y方向的质量,阻尼和刚度。求解式(1)可得科氏力作用下检测模态的振幅:

  式中xm=f0Qx/kx是驱动模态振幅;ωx,y,Qx,y分别是x,y方向的谐振频率和品质因子。

  因为检测模态振幅ym与输入角速度Ωz为线性关系,因此通过测量ym可以间接获得输入角速率。由式(2)可知,在驱动振幅和输入角速率为常数的情况下,最终的检测振幅取决于驱动模态谐振频率和两模态频率匹配程度(ωx/ωy):在驱动频率一定的情况下,驱动和检测模态的频率差越小,检测振幅越大。

  微机械陀螺机械灵敏度可以定义为[9-10]:

  根据式(3)可知,频率失配越小,陀螺的灵敏度越大。

  因此在微机械陀螺设计中,为了提高检测信号的幅值和陀螺机械灵敏度,在驱动模态谐振频率一定情况下,通常需要减小谐振频率差,即使驱动和检测的谐振频率匹配。

  2.2 解耦原理分析

  如前所述,早期的研究采用1个验证质量同时采用二维弹簧做支撑(图2(a)),因为驱动和检测模态共用一个验证质量块,同时二维弹簧在驱动和检测两个方向上同时振动,此两个模态之间存在严重的耦合。机械耦合将导致较高的零输入偏置,即使没有角速度输入信号,也会产生输出信号。同时驱动模态的线性度也被干扰(当有输入角速率时,检测模态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开始振动,这会干扰驱动模态的线性度)[2]。此外,由于只使用1个验证质量,在采用电容检测时也会产生同频干扰,影响器件精度[11]。

  图2(b)是驱动模态解耦原理示意图。因为使用了两个质量块和1维驱动梁,所以驱动模态的振动被限制为1自由度运动(仅在驱动方向振动),因此,驱动模态不受检测模态振动影响,非线性度被抑制,降低了正交误差。但由于检测模态具有2自由度,即同时在检测方向和驱动方向上运动,检测模态的偏置漂移仍然存在。

  为了抑制零输入偏置,可以采用检测模态解耦结构(图2(c))。由于检测模态只能在检测方向振动(1自由度),因此不会受驱动机构影响,从而抑制了检测模态偏置,即检测模态被解耦。虽然驱动模态会受到检测模态反馈的影响而出现非线性行为,但是可以通过闭环恒幅驱动来降低或消除这种非线性.

  3 解耦z轴微陀螺结构设计与仿真

  图3所示是本文提出的解耦z轴微机械陀螺结构。结构包括3个主要部件:驱动和检测质量块(内、外框架),U形支撑梁,平衡叉指梳齿(用于驱动内框架)和差分叉指梳齿(用于检测外框架的位移)。在静电驱动力作用下,驱动梳齿和内框架在驱动方向谐振,当z轴有角速率输入时,内框架上感应出沿检测方向的科里奥利力,通过梁x的作用,内外框架沿y轴振动,从而引起外框架上检测梳齿电容变化。通过检测该电容变化量可以获得输入角速率值。

  根据陀螺的工作原理,支撑梁的设计应当满足在所需振动模态方向刚度尽可能小,而在其他模态保持较大的刚度。对于z轴陀螺而言,支撑梁应当在z轴旋转方向具有很大的刚度,这是因为结构在z轴方向即使产生一个很小的扭转,也将会导致陀螺性能的下降。本文采用U形弹簧作为驱动梁和检测梁,可满足自由度约束和刚度要求,还能抑制加工产生的残余应力[12]。

  检测梁在x方向的刚度很大,因此可以确保检测模态被解耦,即为1自由度振动,仅在y轴方向振动。驱动模态除了在驱动方向上有谐振,还会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沿检测方向振动,因此驱动模态可能具有非线性行为。但是,通常检测模态的振动幅值很小(约几十纳米),远小于驱动梳齿间隙(通常为2~3μm),因此由梳齿间隙确定的静电驱动力受其影响很小,此外在电路设计中采用恒幅驱动也能进一步抑制驱动的非线性行为。

  z轴陀螺的支撑梁弹性系数和质量都正比于结构层厚度,所以谐振频率独立于结构厚度,因此z轴陀螺具有较大的厚度误差容差[13]。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后面讨论的反应离子深刻蚀,可以获得较厚的结构,从而提高内外框架的质量,抑制器件的机械热噪声,提高陀螺分辨率[14]。利用作者前期有关微陀螺结构稳健设计的研究结果[15],得到了表1所示设计参数。需要注意的是,在微陀螺结构参数中,U形梁的宽度是关键设计数,对模态谐振频率的影响较大,从而影响驱动和检测模态的频率匹配。根据式(2)、(3)可知,这种影响引起的两模态频率失配会导致输出幅值降低,最终导致结构机械灵敏度的下降。

  根据上述设计参数,在CoventorWareTM中进行了直流工作点分析和交流小信号分析。图4显示了在不同直流电压下,陀螺结构的静态位移。可以看出,结构的静平衡位置基本不受影响。根据交流小信号仿真结果(图5),可知驱动模态谐振频率和检测模态谐振频率分别为12.449,12.473kHz,模态频率差为24Hz。

  本文也对比了驱动解耦和检测解耦2种结构的耦合情况。对于驱动解耦结构(图6(a)),检测模态非解耦,因此驱动方向的振动会在检测方向泄露,这就导致了两模态间存在机械耦合。这种耦合依赖于驱动振动的振幅和度,因此,驱动和检测的频率失配会导致两者相位差不为0°或180°,检测质量的运动轨迹是椭圆形状。同时随着频率失配的增大,相位差向90°靠近,椭圆轨迹振动将影响相位相关的检测[12]。本文提出的检测模态解耦结构,由于检测方向自由度的约束,检测质量振动轨迹近似为直线(图6(b))。

  图7为微机械陀螺结构有限元分析前3阶模态的振形,其中1阶模态为驱动模态,当驱动模态谐振时,检测模态由于自由度的约束保持静止,因此驱动振动对检测模态的影响被抑制。第3阶模态为z轴方向振动,其谐振频率远离驱动频率。

  4 加工工艺

  采用反应离子深刻蚀(DRIE)可以获得设计所需的高深宽比结构,同时采用键合工艺制作玻璃衬底,可以显著降低寄生电容,提高器件信噪比。图8是键合-反应离子深刻蚀工艺。首先使用湿法刻蚀和淀积工艺,在玻璃上溅射Cr/Pt/Au,生成电极和互连;下一步在350μm厚的单晶硅晶圆(100)晶向上通过浅槽刻蚀和扩散制作欧姆接触;然后将单晶硅与玻璃键合;之后采用湿法腐蚀将硅片减薄至60μm(器件结构厚度);最后,采用反应离子深刻蚀制作结构层并去除光刻胶。

  5 性能测试

  图9是加工的微机械陀螺结构扫描电镜图。为了获得较高的机械品质因子,采用真空封装(10Pa)。使用动态信号分析仪测得驱动谐振频率为12.560kHz,品质因子为2 000。利用振动台测得检测模态谐振频率为12.605kHz,品质因子为1 500。计算得到机械热噪声等效输入角速率为

  利用转台对陀螺进行性能测试,试验装置如图10所示。图11描述了陀螺角速率输入与检测电压输出关系。在±200(°)/s,刻度因子为21 。计算陀螺实测值与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可得其线性度为1.426%FS。

  图12显示了1h内观察到的陀螺零位漂移,计算零位的标准差,可得零偏稳定性为0.057 9(°)/s。表2列出了微机械陀螺的性能测试指标和技术参数。

  6 结 论

  本文设计了检测模态解耦z轴微机械陀螺,用于抑制驱动模态的影响。结构采用U形弹簧和双质量块,能在降低模态耦合的同时获得较好的模态频率匹配。采用反应离子深刻蚀工艺加工出具有高深宽比的结构层,可获得较大的验证质量。为提高机械品质因子,采用真空封装。最后,通过实验测得了该微机械陀螺的性能参数。

  参考文献:

  [1] 刘危,解旭辉,李圣怡.微机械惯性传感器的技术现状及展望[J].光学 精密工程,2003,11(5):425-431.

  LIU W,,LI S Y.Present state and per-spectives of micromachined inertialsensors[J].Opt.Precision Eng.,2003,11(5):425-431.(inChinese)

  [2] ALPER S E,AKIN T.Symmetrical and decoupledNIckel microgyroscope on insulating substrate[J].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2004,115(2-3):336-350.

  [3] HONG Y S,LEE J H,KIM S H.A laterally driv-en symmetric micro-resonator for gyoscopic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engineering,2000,10(3):452-458.

  [4] KRANZ M.Design,simulation,and implementa-tion of two novel micromechanical vbratory-rate

  gyroscopes[D].Pennsylvania: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1998.

  [5] 李锦明.电容式微机械陀螺仪设计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LI J M.Design of CaPACitive MicromehanicalGyroscope[M].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Press,2006.(in Chinese)

  [6] GEIGER W,BUTT W U,GAIBER A,et al..De-coupled microgyros and the design principleDAVED[J].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2002,95(2-3):239-249.

  [7] XIE H,FEDDER G K.Fabrication,characteriza-tion,and analysis of a DRIE CMOS-MEMS gyo-scope[J].IEEE Senssors Journal,2003,3(5):622-631.

  [8] 蒋明,杨福俊,董萼良,等.基于高速摄像的双线性振动陀螺力学特性分析[J].光学 精密工程,2006,14(1):121-126.

  JIANG M,YANG F J,DONG E L,et al..Analy-sis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inthe double linearvibratory gyroscope using high speedphotography[J].Opt.Precision Eng.,2006,14(1):121-126.(in Chinese)

  [9] HAN J S,KWAK B M.Robust optimal design of a

  vibratory microgyroscope considering fabrication er-rors[J].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engineering,2001,11(6):662-671.

  [10] MOCHIDA Y,TAMURA M,OHWADA K.Amicromachined vibrating rate gyroscpe with inde-pent beam for the drive and detectin mode[J].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2000,80(2):170-178.

  [11] 凌林本,李滋刚,周百令,等.硅微机械陀螺传感器信号的检测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1999,7(4):61-64.

  LING L B,LI Z G,ZHOU B L,et al..Themethods used to detect the sensor sgnal of the sili-con micro-mechanical gyro[J].Journal of ChineseInertial Technology,1999,7(4):61-64.(in Chi-nese)

  [12] ACAR C.Robust micromachined vibratry gyro-scopes[D].Irv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4.

  [13] LI Z,YANG Z,XIAO Z,et al..A bulk mi-cromachined vibratory lateral gyrosope fabricatedwith wafer bonding and deep trench tching[J].Sensors and Actuators A:Physical,2000,83(1-3):24-29.

  [14] 刘梅,周百令.硅微陀螺机械热噪声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6,27(S2):1163-1164.

  LIU M,ZHOU B L.Research on mechanical-thermal noise in micromachined gyroscopes[J].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ment,2006,27(S2):1163-1164.(in Chinese)

  [15] ZHOU H,TANG H L,SU W,et al..Robustdesign of a MEMS gyroscope considering theworst-case tolerance[C].Proceedings of the 5th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o/MicroEngineered and Molecular Systems,Xiamen,P.R.China:IEEE NEMS,2010:1012-1016.

  作者简介:

  周 浩(1976-),男,四川射洪人,博士研究生,2000年于天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于西南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主要从事MEMS器件设计和结构优化的研究。E-mail:chinamems@163.com

  苏 伟(1964-),男,四川射洪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于国防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电子机械系统,太赫兹技术以及惯导技术。E-mail:weisu@ca-ep.ac.cn

  刘显学(1980-),男,广西柳州人,硕士,工程师,2003年于天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惯性测量与MEMS技 术 的 研 究。E-mail:li-uxx1999@163.com

  唐海林(1979-),男,广西桂林人,硕士,2001年于四川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获得硕士 学 位,主 要 从 事 惯 性 传 感 器 与MEMS技 术 以 及 工 艺 研 究。E-mail:hailintxue@yahoo.com.cn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