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收益不同于真实收益 透析投资理财常见误区

   2023-10-05 互联网2190
核心提示:随着城市居民财富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心个人财富的管理。理财产品也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不同的理财产品有不同特性,因

随着城市居民财富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心个人财富的管理。理财产品也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不同的理财产品有不同特性,因此,正确认识理财产品的特性,有助于投资人顺利实现财富增值与保值。以下是理财产品常见的三种误区。

  误区一:预期收益等于真实收益

  据业内专家透露,目前市场上多数理财产品都标有预期收益率。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基于经验与历史所做出的一种相对合理的预测,决不是理财机构对客户的收益承诺。相反,理财产品的发行机构并不会因为到期未能达到预期收益率而给予客户补偿。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也禁止理财机构做出任何形式的收益保证。

  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例,去年以来,股票市场持续低迷,货币市场基金受到了许多投资者的青睐。投资收益率一般在2.5%-3.5%之间,有“准储蓄”之称,但要注意,“准储蓄”并不是真正的储蓄。据相关人士介绍,在今年前两个季度里,由于股市持续低迷,货币基金相对于股票型基金可谓一枝独秀,最好的货币基金收益达到了3.5%。但随着年初以来,管理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货币市场基金降温,第二季度以来,货币市场的基金收益率不断下降。截至7月19日,28只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均降到3%以下,平均值为1.92%,最低的甚至降到1%以下,这比某些货币市场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前允诺的收益率低了许多。

  因此,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决不能把预期收益率当作是购买该类产品的绝对理由,只能当作参考依据之一。

  误区二:轻信产品担保机构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的一些理财产品,特别是信托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上夸大其词,空口承诺,动辄称其关联公司实力强大,一旦产品到期无法实现收益时,关联公司会代其兑付。投资者往往就会轻信有实力机构担保可以放心购买,殊不知这里也隐藏着陷阱。

  据介绍,尽管房地产信托普遍具有较高的收益,普遍的收益率在4.5%-6%之间,但是投资者必须清醒认识,自己要购买的是发行机构的产品,而非其关联公司的产品,同时关联公司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保险箱,同样也存在着破产而无法担保的可能性。况且,虽然产品发行书称关联公司会承担关联责任,但投资者无法从法律角度得到保证,极易成为空口承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