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阿齐霉素作用机理说明

   2024-01-18 互联网1240
核心提示: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是一种属于大环内酯的抗生素,于1980年被发现,1981年推出。又翻译作阿红霉素、阿齐红霉素。阿奇霉素是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是一种属于大环内酯的抗生素,于1980年被发现,1981年推出。又翻译作阿红霉素、阿齐红霉素。

 

阿奇霉素是将红霉素A9-酮基脂化后经Becklman重排, N-甲基化等一系列反应得到的15元氮杂化合物,也是氮环内酯类(Azalids)中的第一个品种,这种结构上的差异阻碍了内部形成半酮缩醛的反应,其中酯键水解成中性的红霉支糖是其重要的分解途径,阿奇霉素中酯键所连接的红霉支糖水解活化能为15.6kal.mol-1 在37·C、PH2的溶液中(离子强度=0.02),阿奇霉素降解 10%需21 min,而同样情况下,红霉素仅需3.7s这些结果证明阿奇霉素与红霉素相比,其对酸的稳定性大大增强。

 

阿奇霉素与红霉素在抗菌机理上具有共同性,均通过与细菌细胞中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碍细菌转肽过程,抑制依赖于RNA的蛋白质的合成而达到抗菌作用。但由于结构的改变,阿奇霉素比红霉素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能抑制多种革兰阳性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嗜肺军团菌,尤 其是对一些重要的革兰明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弥补了大环内酯类对嗜血杆菌作用差的不足。其对流感噬血杆菌的作用强度比红霉素及罗红霉素高4一8倍,对流感杆菌、卡地莫拉菌、淋球菌等的抗菌作用是红霉素的2 ~4倍,对大肠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阿奇霉素具有二碱价双亲的特性,大大增强了在酸中的稳定性,改善了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阿奇霉素在体内的转运有其独有的特点。 Gedue等提出阿奇霉素的吞噬细胞传递机制,即给药后阿奇霉素迅速集中到多形核白细胞中(PMN)及巨噬细胞中,随着吞噬细胞的迁移将其转运至感染部位,使感染组织中具有很高的浓度,并保持一个很长的时间,然后作为一个对病原菌存在的应答,再将其释放出来,浓度超过很多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这种转运机制决定了其独特的药物动力学特性,与β-内酰胺、大环内酯和喹诺酮相比,有更高的分布容积,更长的消除半衰期,更广泛的细胞渗透性,其组织浓度可比胞外浓度高300倍,且消除缓慢,组织半衰期为68~76h。 因此,每日只须给药一次,连续3 d,可维持有效浓度 8~10 d。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