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同在一个银行开户头,妈妈存钱,儿子理钱。赵淑芳、张刚母子俩的理财经确实不大相同。
赵淑芳是那种特会过日子的女人。毛衣要自己打,衣服要买来布料请路口小店的江苏裁缝做,哪里的菜价最便宜她心里一清二楚。在赵淑芳眼里,所谓理财,就是过日子要精打细算,省下来的钱全部存进银行。“几十年的习惯了”,赵淑芳说。
过去,赵淑芳经常对儿子进行的“理财教育”是:要把钱攒起来,聚少成多,最后买个“大件”。她顶得意的就是1984年,全家用多年的积蓄买了一台18英寸彩色电视机。“那时我们两口儿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也就100元,要赡养老人,还要抚养儿女,不靠省吃俭用攒点儿钱,能行吗?”说起往事,赵淑芳挺自豪。那时候,河南省的年末居民人均储蓄额也不过是84元。
儿子张刚却抿了抿嘴说,“钱不是攒出来的,而是挣出来的。”
“要让钱生钱,先得理好钱。”作为一家公司营销主管的张刚信奉这样的道理。张刚请银行的理财顾问为他设计了一套理财方案。“你看,这是我的家庭资产负债表,这是我的年度税后收支表,这是理财建议。”张刚告诉记者,根据这套方案,他将收入按比例投资债市和汇市,给自己和家人购买了保险“套餐”,而且还分期付款买了房屋和汽车。“银行里当然要存一部分应急钱,但综合比较,实际收益比我妈仅靠银行利息可要高多了。”
和妈妈相比,张刚觉得,除了习惯不同,观念更不同,“关键是时代不同了。”
的确,时代变了。20年后的今天,河南省的居民人均储蓄额已经达到5089元,这个数字是1984年的60倍。数字翻番也给赵淑芳家的“理财教育”带来变化:现在轮到儿子向妈妈“灌输”理财经了。经常听儿子讲诸如“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之类的名词,赵淑芳也有点动心:“儿子常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既然能生财有道,老脑筋为啥不变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