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是一种修养

   2023-10-05 互联网2120
核心提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中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强调指出,要“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贯彻落实这一要求,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使每一位公民养成节约意识,形成人人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节约意识、节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取决于人的素质,是一种修养的表现。节约形于外而成于内,需要练“内功”,需要从思想道德修养上着手抓养成。

  节约与否不仅是个生活习惯、生活小节问题,更是个思想道德境界的问题。我们拥有的一切物质财富,无一不是劳动的结晶,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都凝结着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我们有效地、合理地、节俭地使用和消费物质财富,从本质上说是对劳动的尊重,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节约是一种社会公德。事实上,思想道德境界越高,越崇尚节俭;思想道德境界越低,越追求奢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餐桌上不随意倒掉饭菜,洗漱后随手关掉水龙头,人走关灯、关电视、关空调、关电脑,出差、开会、办公事尽量少花钱,大都是有一定觉悟、一定涵养的同志的所为。更何况,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是人民子弟兵,就更应该珍惜人民的劳动成果,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要像陈毅同志所讲的那样,“来自人民莫作恶”。

  有的同志也许认为,物质财富匮乏,生活条件艰苦,自然而然地都知道节俭;物质财富丰裕了,生活富足了,自然要排场一些、阔气一些,花钱用度宽松一些,抠来抠去则显得“小家子气”。似乎有没有节约意识、节约习惯主要取决于物质条件;似乎钱包鼓了、生活好了必然会带来“财大气粗”。不可否认,如今的确有些人花钱大手大脚,生活铺张浪费,甚至一味地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争豪斗富的丑闻也时而有之。然而,这些不良现象从根本上讲,并不是物质条件优越带来的必然结果,而恰恰是缺乏学习、缺乏教育、缺乏修养所造成的,是道德水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下滑的表现。笔者曾作过调查,官兵家庭的富裕程度对节约意识的形成影响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文化程度、家庭教养和人生观、幸福观、苦乐观的差异。尽管物质生活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客观上可能会给厉行节约带来冲击,但物质无罪,只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与修养,不使艰苦奋斗的思想“滑坡”,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不忘本,就能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