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只发生于家兔和野兔。各种品种和不同性别的兔都可感染发病,长毛兔的易感性高于皮肉兔。60日龄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的易感性高于2月龄以内的仔兔。未断乳的幼兔很少发病死亡。用活毒接种兔以外的多种动物后,其中在鸡和猪中未检出抗体;在牛、羊、犬、猫、豚鼠、鸭、鸽、相思鸟和娇凤鸟则能测出特异性抗体;在仓鼠、大鼠和小鼠虽无明显症状,但都不同程度地有与兔相仿的组织病理变化。这些动物有可能成为隐性带毒者。
病免、隐性感染兔和带毒的野兔是传染来源。它们通过粪便、皮肤、呼吸和生殖道排毒。除病兔和健兔直接接触传染外,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灰尘、用具、兔毛、环境以及饲养管理人员,皮毛商人和兽医的手,衣服与鞋子等的间接接触传播。消化道是主要的传染途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滴鼻和口服等途径人工接种,均易感染成功。
该病在新疫区多呈暴发性流行。在成年兔、肥壮兔和良种兔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高达91%一95%甚至100%。病势凶猛,在一个兔场或一个养兔户,从第一只感染兔倒毙到最后一只兔死亡,历时往往仅8~10天。一般疫区的平均病死率达78%~85%。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北方一般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这可能与气候寒冷、饲料单一、兔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该病潜伏期短,一般在30~48h内发病死亡,根据临床特征可将患兔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 多见于非疫区或流行初期,无任何前兆或仅表现短暂兴奋,而后卧地挣扎,尖叫而死。
急性型 病兔食欲降低,精神沉郁,被毛光泽减退,体温升高1~2~C,有的高达41~C以上,有渴感,眼结膜初期为潮红色,后变为暗紫色,耳壳潮虹,湿热。多数病兔呼吸急促,部分出现腹胀,多便秘,粪便干硬且带灰白色或淡黄色黏液,甚至血丝。少数病兔尿带红色。病程l~2天,临死前表现为短时间内突然兴奋、挣扎、倒地,四肢作急速的前后划动,高声尖叫,抽搐死亡。死后呈角弓反张。临死前,肛门松弛,其周围被粪便污染,含灰白色黏液,体温可降至正常水平,甚至更低,有的鼻孔流出泡沫状血液。
慢性型 多见于老疫区或流行末期,潜伏期和病程长,精神不振,采食减少,迅速消瘦,衰弱而死。有的可以耐过,但生长缓慢,发育较差。
自然病例和试验感染病例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病死兔的营养状况多数良好,可视黏膜发绀,呈全身性败血症。气管、喉头弥漫性充血、出血,呈“红气管”现象,气管内充盈着大量血染泡沫。肺水肿,肺叶上有大量出血点,甚至出血斑。心包积液,心包膜点状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淡黄色,质脆,肝小叶间质增宽,有的肝表面有灰白色散在坏死小点。肾脏淤血,肿大,呈暗紫色。脾脏肿大。胃内容物充盈,胃黏膜易脱落。十二指肠、回肠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小点。性腺、输卵管和脑膜劝;可见充血和出血。组织学变化以全身实质器官特别是肾、脾、肺充血、出血、血栓、微血栓形成为特征。肝、肾实质细胞出现变性和广泛性坏死,脾脏充血、出血,淋巴组织萎缩和淋巴细胞排空。在电镜下,最常见的是线粒体肿胀变化、空泡化,毛细血管管壁断裂、消失。
该病感染后出现败血症时引起血液学特征性变化。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在高温后均有非常明显的减少。急性型病兔在发热期白细胞可下降到5700个/m1以下,淋巴细胞也由原来的73.4%下降到34.6%,幼红细胞出现,血清乳酸脱氢酶总活性下降,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明显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