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工艺对车轮钢氧化物夹杂控制的影响

   2024-02-18 互联网1400
核心提示:  氧化物夹杂的类型、数量、尺寸、分布对钢的使用性能产生显著影响。近些年从车轮钢铸坯的高倍夹杂的统计分析看,C类夹杂基本

  氧化物夹杂的类型、数量、尺寸、分布对钢的使用性能产生显著影响。近些年从车轮钢铸坯的高倍夹杂的统计分析看,C类夹杂基本杜绝,D类夹杂一般稳定在0. 5级,A类夹杂级别也全部在2. 5级以内,完全满足新铁标的要求。唯有B类夹杂,虽然小于1级占95%以上,但还不能全部满足新铁标规定的小于1级。B类夹杂为条状氧化物夹杂,主要成分为Al2O3,是一种脆性夹杂,一定尺寸的Al2O3夹杂容易成为车轮各种破损的疲劳源,因此,减少钢中的氧化物夹杂,是提高车轮用钢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

  氧化物夹杂控制与降低全氧具有同一性,与脱氧工艺密不可分。本文研究了4种脱氧工艺对车轮钢B类氧化物夹杂控制的影响。

  1脱氧材料的选择

  脱氧工艺主要包括脱氧材料的选择、加入时间和加入方式的确定,以及脱氧产物排除方法等环节,主要的脱氧材料及其脱氧机理如下:

  1)铝。铝是用于钢液脱氧的重要材料,它的脱氧产物为固态的Al2O3,反应式为:

  2[Al]+3[O]= Al2O3

  △G0=-1225000-393.8T[1] (1)

  由热力学计算,Al的脱氧基本上在1873 K高温下完成,即加Al后的片刻之内,绝大部分氧就由溶解态转变为氧化物而析出,铝脱氧速度很快,脱氧产物主要为一次生成[2]。

  2)硅铝钡。Si-Al复合脱氧的产物可能是SiO2,l2O3,3Al2O3·2SiO2及FeO·Al2O3,2FeO·SiO2等,但在一般的炼钢过程中,钢液中Si、Al、O都处于常规范围内,Si-Al复合脱氧的产物主要为3Al2O3·2SiO2或Al2O3,钢液中O含量较高时,脱氧产物主要是3Al2O3·2SiO2,而随着氧含量的降低,脱氧产物以Al2O3为主。

  在Si-Al复合脱氧的基础上引入钡,形成硅铝钡复合脱氧剂。钡具有比钙、镁大的密度、高的沸点、低的蒸汽压和小的溶解度。钡对夹杂物的变性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夹杂物的熔点,改善夹杂物的形状和尺寸以及使夹杂物分布均匀化。含钡合金除能减少铝消耗外,还能改变钢中夹杂物的形态,改善结晶组织的弥散度和均匀性,减少钢中夹杂物的含量,净化钢液[3]。

  3)硅钙钡。金属钙是很好的钢液净化剂,大多用于钢液的深脱氧和深脱硫。硅铝脱氧的钢,钢中O质量分数已很低,一般在5×10-6左右,此时,钙直接脱氧反应不是主要的,但钙可以与大量存在于钢中的Al2O3发生反应,其反应式为:

  xCa+y Al2O3 ={x(CaO)·(y—x/3) Al2O3}+2x/3A1 (2)

  钙在这些Al2O3夹杂颗粒中扩散,使钙连续地进入铝的位置,置换出来的铝进人钢液。随着钙的扩散,在Al2O3夹杂表面CaO含量升高,当ω(CaO)>25%时,钙铝酸盐呈液态,这种含CaO量高的液态钙铝酸盐夹杂物大部分浮出钢液,进入渣层,从而降低钢中的全氧。

  由于钙在钢中的溶解度较小(钙质量分数仅为0. 032%,1 600℃),且易蒸发,钡本身在铁液中溶解度较小,和钙在液态时可完全互溶,在硅钙合金中加人钡,能促进钙的溶解和钙蒸汽压的降低,提高钙的收得率。

  4)钙系脱氧剂。钙系脱氧剂的主要成分为碳化钙和硅钙。新型钙系脱氧剂的应用,不仅解决了脱氧问题,而且大大减少了钢中的Al2O3夹杂含量。由于钙与氧的亲和力大于Fe,,Al,Mn等与O的亲和力,且CaO是离子晶体,在钙的化合物中热力学条件最好,因此最初Ca化合物反应形成的是CaO,反应式为:

  CaSi+3[O]→CaO+SiO2 (3)

  CaC2+2[O]→CaO+2CO (4)

  通过反应式(3~4)可看出,要想降低O的活度必须增加Ca含量或降低CaO的活度,二者均能通过加入Ca系复合脱氧剂来达到。Ca系脱氧剂中的Si除增加Ca在钢中溶解度外,也有一定的脱氧能力,使钢中氧活度控制在较小范围内[4]。

2试验方案设计

  根据对几种脱氧材料的特征分析,首先把Al作为脱氧的主要材料,对其加人量,加入时间作比较,然后在其基础上,对Ca系和Ba系合金对夹杂物变性处理和细化弥散处理效果进行试验,方案设计以降低全氧和B类夹杂为核心,针对各工艺环节的不同脱氧操作,设计了以下4种工艺方案,见表1、表2。

  

  精炼基本操作为:出钢过程加渣料造新渣,碱度控制在2.5左右;加热过程进行还原渣操作,要求渣中ω(FeO + MnO) < 1%;真空脱气至66.7Pa保持时间大于20 min,并保持吹氨搅拌。

  3试验结果

  图1和表3显示了不同脱氧工艺条件下,钢中全氧及B类夹杂分布情况。

  

  4结果分析

  4.1 Als的变化与T.O的关系

  A1与T.O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Al可以使溶解氧迅速降到较低水平,另一方面A1脱氧产物Al2O3在钢中滞留量直接关系到T.O的高低。因此,Als是控制T.O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对过程Als的统计分析(表4),可以看出Als的变化对T. O和B类夹杂将产生明显的影响。前中期用Al强脱氧,Als的变化成一种递减趋势,成品Al,质量分数均在0.015%以下。后期用Al脱氧,过程Als含量递增,成品Als质量分数在0.020%左右。前一种情况钢中T. O含量低,B类夹杂级别也有明显改善,这说明了Als对钢中T. O影响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方案1和方案2在VD后喂Al线、加Si-Ba-Al,虽然可以提高Al的收得率,但T. O偏高,这与脱氧产物不能有效去除有关,这也说明T. O的降低主要靠氧化物夹杂的去除。在方案3和方案4中,把Als的控制放在真空前,做到彻底脱氧,尽管成品Als含量不高,利用真空下良好的动力学条件和真空后Ca系合金的变性处理,使脱氧产物上浮或改变存在形态,即降低了全氧,又改善了B类夹杂。

  

4.2真空下钢水T. O的变化

  从图1可见,4种方案在真空条件下全氧降低都比较多,方案1在真空环节T. O质量分数降低16.2×10-6,减少了39.7%;方案2在真空环节T. O质量分数降低14.1×10-6,减少了39.0%;方案3在真空环节T. O质量分数降低9. 7×10-6,减少了31.5%;方案4在真空环节T. O质量分数降低8. 5×10-6,减少了30.0%。这4种方案在进真空前T.O的相对差别在真空后也依然存在。真空下T.O的降低主要是由以下3个环节导致的:

  1)良好的动力学条件下,渣子吸附了部分氧化物夹杂。通过窥视孔发现,在低真空度保持时间内,吹Ar50~100L/min,钢液翻腾剧烈,处于一种钢渣混卷状态,夹杂容易被渣子吸收,降低钢中部分T.O。

  2)C还原部分氧化物夹杂,这种反应在吹Ar条件下,只要氧化物夹杂粘附在气泡时,就有可能被C还原。在真空下低压力,大流量的吹Ar,提高气液界面及Ar气泡的存在时间,有利于夹杂粘附于气泡壁,使得C还原氧化物夹杂几率增加,去除部分氧,但这种反应的发生很有限。

  3)真空下C-O反应生成CO,不但降低氧,而且对熔池起到搅拌作用,不污染钢液,但CO的生成压受钢液静压力和表面张力的附加压力的影响,C-O反应远没有理论计算那么强,从真空下T. O变化相对稳定分析出,因为钢中O含量低,O的扩散成为脱氧的限制性环节,对T. O降低很有限。

  4.3脱氧对B类夹杂的影响

  B类夹杂是脱氧产物。用A1脱氧,参照[%M]十[%Si]=1情况下的铝一氧平衡图,当A1质量分数超过0. 01%时,溶解氧质量分数均可降到5×10-6以内。因此,ω(Als)控制在0. 01%左右时,降低全氧的主要任务是去除钢中的氧化物夹杂。夹杂分析(表5)表明,Al2O3仇夹杂质量分数为56. 84%,说明去除Al2O3夹杂是降低全氧的关键,由图2可见,Al2O3仇夹杂的含量和全氧之间呈一种线形递增关系。

  

  通过对4种方案的B类夹杂做高倍统计分析(表3),精炼后经Ca合金处理的炉次的B类夹杂评级明显较好。

  表3说明Ca处理不但可以大大减少Al2O3的含量,对Al2O3的形态、尺寸都起到了改善作用。随着夹杂物中Ca含量增加,Al2O3将沿着

  Al2O3→CaO·6Al2O3→CaO·2Al2O3→CaO·Al2O3→12CaO·7Al2O3→3CaO·Al2O3的路线转变,熔点不断降低。Ca在Al2O3夹杂颗粒中扩散,使Ca连续进入Al2O3的位置,置换出的Al进入钢液,反应式为:

  xCa+y Al2O3 =

  {x(CaO)·(y—x/3) Al2O3}+2x/3A1

  Ca含量提高时,Al2O3夹杂表面CaO含量升高。当ω(CaO)>25%时,钙铝酸盐呈液态,这种含CaO量高的液态钙铝酸盆夹杂物大部分排出钢液,不但降低了全氧,也改善了B类夹杂。

  5结论

  1)采用方案4精炼早期一次性加铝,真空结束后采用Ca合金处理的方法可获得较低的钢中全氧含量,可达ω(T.O)=14×10-6。

  2)降低全氧的主要任务是去除Al2O3夹杂,使用Ca系合金不仅减少了钢中Al2O3含量,也使残余的Al2O3获得变性,B类夹杂的高倍检验明显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G K Sigworth. J F E Iliott. The thermodynam ics of liquiddilute iron alloys[J].Metal Science, 1974.181:298 316:1。

  [2]朱丽念.赵钦新,顾海澄.等.关于钢用铝脱氧的再认识[J].钢铁研究学报,1999,11(04):69 73.

  [3]韩其勇,唐历.含钡合金在炼钢生产中应用[J].钢铁研究学报,1992.4(04):98 106.

  [4]张建.姜均普.钢包喂Si-Ca线对钢中夹杂物变性的影响[J] .马钢技术.1999,(3): 13-18.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