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MPa级海洋平台用钢热轧工艺及析出物研究

   2024-02-18 互联网1090
核心提示:  摘要:采用微合金化和控轧控冷工艺开发了500MPa级海洋平台用钢,分析了热轧工艺参数对其组织性能的影响,通过降低终轧温度,

  摘要:采用微合金化和控轧控冷工艺开发了500MPa级海洋平台用钢,分析了热轧工艺参数对其组织性能的影响,通过降低终轧温度,针状铁素体中M/A岛的数量减少,可以提高钢的低温韧性。利用透射电镜对析出物的形貌、尺寸、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Nb、Ti复合添加时析出物的特点,即富Nb的(Nb、Ti)C以富Ti的方形(Ti,Nb)(C,N)为核心形成帽状物。

  海洋平台是开发海洋资源的超大型焊接钢结构,海洋平台用钢所处环境恶劣,在波浪、海潮、风暴及寒冷流冰等严峻的海洋环境中工作,支撑总重量超过数百吨的钻井设备,因而决定了海洋平台用厚板必须具有高强度、高韧性、抗疲劳、耐海水腐蚀、抗层状撕裂及良好的可焊性。

  在C-Mn钢的基础上,实验利用NI、Cr具有良好的耐海水腐蚀性能,Cu、AI具有较好的耐候性能,并充分利用Nb、Ti的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作用,开发了500MPa级耐蚀性海洋平台用厚钢板。

  本文通过热轧实验分析了热轧工艺参数对海洋平台用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第二相粒子的形貌、成分,探讨了Nb、Ti复合添加时的析出过程。

  1实验材料及方法

  在50kg实验室真空感应炉上冶炼海洋平台用钢,钢锭经开坯后尺寸为80mm×80mm×100mm,化学成分见表1。

  

  加热温度设定为1200℃,保温时间1h。轧制工艺为两阶段轧制,再结晶区轧制时道次压下量为20%左右,保证了再结晶的充分进行。为了避免在部分再结晶区轧制,未再结晶区轧制温度控制在900℃以下,共轧制7道次,各道次钢板厚度为80一64—51—41—33—28—23—20mm。终轧温度控制在Ar3+(50~lOO)℃,分别设定为850、800℃。根据实验的冷却条件,终冷温度设定为700℃和535℃左右,冷却速率为30℃·s-1。

  轧后板材按GB228-2002加工成标准拉伸试样,在SANS CMT5105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拉伸试验,测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纵向取样加工成10mm×10mm×55mm冲击试样,用摆锤式冲击实验机测定冲击功。轧制试样经粗磨抛光后用4%硝酸酒精腐蚀,利用LEICAQ5501IW光学显微镜观察试样组织。电解液采用8%的高氯酸和乙醇,电压为50V,电流为25mA,双喷后试样经离子减薄仪清洗后用透射电镜TECNAI G2 F30观察,点分辨率为0.20nm,线分辨率为0.10 nm。

  2实验结果及讨论

  2.1力学性能

  实验钢工艺参数及力学性能见表2。由表2可见,试样屈服强度在550MPa以上,抗拉强度在850MPa以上,屈强比在0.8以下,伸长率均超过20%,—40℃低温冲击功在70J以上,C2-2:试样的冲击功达到300J。随着终轧温度和终冷温度降低,试样的屈服强度由588MPa提高至618MPa,抗拉强度由862MPa提高至875MPa,而伸长率略有降低。

  

  2.2显微组织观察

  试样金相组织见图1,TEM观察组织见图2。由图1可以看出,实验钢C2-1。和C2-2金相组织主要为针状铁素体组织。对C2-1,试样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如图2所示。图2a为针状铁素体板条,并有大量由高密度位错构成的位错缠结;图2b为残余奥氏体,宽度为200nm;图2c为孪晶马氏体。这是由于C2-1试样终冷温度过高(700℃),铁素体相变后碳扩散充分,剩余奥氏体碳浓度提高,当冷却至室温时,发生马氏体相变,发生孪晶切变。金相组织观察发现C2-2试样中针状铁素体含量较高,M/A岛数量较少。这是因为降低终轧温度,变形中的变形带为针状铁素相变提供了更多的形核点,加速了铁素体相变,产生了更多的针状铁素体,M/A岛大量减少,提高了低温韧性[1]。粒状受氏体中盼M/A岛本身力硬而脆的高碳颗粒,不仅在基体中产生应力集中,而且在断裂时成为裂纹的萌生源和裂纹的低能量扩散通道,可降低钢的低温韧性[2,3].M/A岛数量越少,小岛弦长越小,岛状间距越大,钢的韧性越好[4]。因此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可以改蒋钢的低溢秘性。

  

2.3析出物观察及讨论

  微合金元素Nb—Ti的作用主要是高温下未溶鳃的零添在奥菠俸加热避程中阻止鬓氏俸晶粒长大,形变诱导析出的碳氮化铌延迟奥氏体再结晶,棚变后析出物抑制晶粒长大,起到细晶强化稻析出强化懿作用。透羹|电镜观察C2-1,试样的析出物形貌如图3所示。图3a为方形,长52nm,宽为40nm。图3b为方形,上部开始有帽状物出现,析出物足寸肉核长为50nm,宽秀38nm,幅状物高度为9nm。图3c为2个析出物,上部析出物内核为方形,外部有析出物覆盖且上部如现幄状物,内核尺寸为38nm,经析出物覆盖后宽度为77nm;下部辑毒物内黧长31nm,宽37nm,覆盖惑长为36nm,宽为42nm。

  为了分析内核和覆盖物的成分,对图3c中的2个辑凑物遂行了能谱分析,图3c母下部方鳖橱出物为富钛的(Ti、Nb)(C、N);上部方形物为寓钛的(Ti、Nb)(C、N);19冒状物EDX分析为富Nb的(Nb、Ti)(C、N)。

  

  微合金元素Nb、Ti属于过渡元素,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析出物结构相似,TiN、TiC、NbN、NbC均为掰心立方结构,且品格常数楣遥,可以豆溶,容易形成复杂析出物[5]。由于不同溉度的碳氮化物的溶解度不同,析出物的形貌、成分也不鹾。加热澈度力1200℃对,凝固耩窭的方形TiN粒子未溶解,这些粒予在加热过程中能够钉扎原始奥氏体晶界,有效地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随着溢度的降低以及形变诱导析壅,匿溶Nb达到过饱和,Nb(C、N)优先在已形成的TiN颗粒上复合析啦,均匀覆盖方形析出物,保持了TiN粒子的方形特征,见图3c下部方形析出物。随着析出的进行,形貌上出现如图3b和图3c所示的帽状物。析出物的成分由富Ti转向富Nb。由此可以推断,图3中不同形貌的析出物处于Nb、Ti复合析出时的不同阶段,析出物表示为Nb,Ti(1-x)(C、N),表征微合金含量变化的x值分别为0.30、0.33、0.89,可以看出,析出物由富Nb向富Ti转移。文献[6]得出,Nb—Ti钢在1250℃淬火,未溶析出物是Nb0.3,Tio.7(C,N),与本实验结果相似,均为加热未溶的析出物。析出过程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析出物成核自由能变化包含两部分,即驱动力和能量壁垒。成核驱动力包含固元素过饱和化学自由能;阻力会增加基体、析出物界面能和应变能。由于复合析出时点阵参数接近,应变能增加较小,而(Nb,Ti)(C,N)和(Nb,Ti)C之间界面能大幅度下降,成核阻力降低[7],所以富Nb的(Nb,Ti)(C,N)在已存在的富Ti的(Ti,Nb)(C、N)析出物上析出更加容易实现,未溶解析出物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析出。吴新朗[8]等指出,析出物除了以原有粒子为形核基体析出以外,还可在位错、晶界等处析出,形成新的球形析出相。

  3 结论

  (1)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和TMCP工艺控制,可以得到屈服强度为550MPa,抗拉强度为850MPa,伸长率为20%的高强度海洋平台用钢。

  (2)调整热轧工艺参数可以改变针状铁素体中M/A岛数量,从而提高冲击性能。

  (3)微合金元素Nb、Ti复合添加的海洋平台用钢,富Nb的(Nb、Ti)(C、N)析出物以方形的TiN为核心形成帽状物,尺寸为30~80nm。

  [参考文献]

  [1]Chiou C S.The Effect of Prior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of Austenite on Toughness Property in an Ultra-low Carbon Bainitic Steel[J].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2001,69:113-124.

  [2]Mangonnon P L.Effect of Alloying Element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Hot-rolled Low Carbon Low Alloy Bainitic Steel[J].Metall.Trans.1976,9A:1 398.

  [3]张永权,张荣久。苏航,等.粒状贝氏体对10MnNiCr微合金钢力学性能的影响[J].钢铁。2003,38(11):45-47.

  [4]刘东雨,方鸿生,白秉哲,等.我国中低碳贝氏体钢的发展[J].江苏冶金。2002.3(30)11-5.

  [5]Drian H A,Picketing F B.Effect of Ti Addition on Ausreno ite Grain Growth Kinetics of Medium Carbon V-Nb Steels Containing 0.008-0.18%N[J].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1,7(2)1176-182.

  [6]Emenike C O L,Billington J C。Form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Microalloyed Pipeline Steels[J].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89,5(6):566—574.

  [7]Hong S G。Kang K B,Park CG.Strain-induced Precipitation of NbC in Nb and Nb-Ti Microalloyed HSLA steels[J].Scripta Matetialia.2002(46).163-168.

  [8]吴新朗,赵征志。田允.Nb-Ti微合金钢第二相粒子分析及其对组织性能的影响[A].2007年全国塑性加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研讨会[C].沈阳:东北大学,2007.25-29.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