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龙王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和点、面源污染状况,对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内容和防线布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清洁型小流域评价指标及龙王沟小流域的建设目标,对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和南水北调水源区水质安全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水源区;清洁型小流域;流域治理
“清洁型小流域”是指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沟道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状态,在保证行洪安全和维护优良水质的前提下,确保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小流域。
现阶段我国在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中由于受到资金等多种因素限制还没有大规模开展,也没有统一制定技术规范标准。为了探索南水北调水源区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白河县龙王沟小流域结合南水北调水土保持工作有资金、有经验、有技术支持的优势率先进行了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探索。
龙王沟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规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民生水保为基础,以点、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为抓手,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开发清洁能源,控制点、面源污染”,达到了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为提升流域治理效果,净化库区水质更好地为北京送一江优质洁净水源,通过两年多的治沟、治坡,建厕、建沼、改圈、建垃圾处理场等综合防治措施使龙王沟小流域在防治水土流失,洁净水源、防止水污染方面功能大大增强。全流域村容村貌非常整洁,为全县乃至南水北调水源区大规模开展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提供了典型示范作用。
1 龙王沟小流域基本情况
龙王沟小流域位于白河县西南部,隶属白河县茅坪镇,是白石河一级支流汉江二级支流。沟口距县城约37km,流域总面积25.44km2,有水土流失面积15.24km2。流域呈北南走向,北高南低,主沟道长约6km,沟道平均比降为12‰,平均海拔600m。该区域属巴山北麓低山河谷和浅山区,为变质岩褶皱低山河谷地貌,土壤以粗骨型黄棕壤土为主,土层浅薄,一般在20cm~80cm左右。流域林草覆盖率为66.9%,全流域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0 小时,平均气温15.6℃,全年无霜期253天;平均降雨量799.6mm,年内分配不均,洪、枯水量悬殊,暴雨多、洪水量大,均加大了水源污染的可能。
流域有朝阳、茅坪、红征三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4771 人,有劳动力2784 个,加上茅坪集镇人口3500 人,人口密度为325 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009 年农业人均纯收入2340 元。
2 水土流失和点、面源污染发生的原因
2.1 水土流失情况
龙王沟小流域水土流失以面蚀为主,遇到暴雨和连阴雨会有滑坡和泥石流情况发生。2008 年规划时全流域有水土流失面积1523.87hm2,占总面积的59.9%。
2.2 点、面源污染现状
一是近年来流域群众在农业生产中为减少劳动量很少使用有机肥,化肥和农药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二是茅坪集镇和沿公河、沿公路居民生活用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沟道河道造成了河水污染;三是沿河道而建的厕所和猪圈粪便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沟道、河道;四是流域内有规模养猪场3 个,猪粪有一定程度的污染。五是流域内没有建设固定的垃圾池和垃圾处理填埋场,造成生活乱弃乱倒影响了环境卫生。
2.3 水土流失和污染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暴雨、连阴雨为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二是资金短缺,没有专门防治水质污染、建设清洁性小流域专项资金;三是流域内群众生产生活不良习惯为点、面源污染发生创造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3 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内容和防线布设
龙王沟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主要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控制点、面源污染,搞好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建设清洁能源五个方面进行建设。
3.1 防治水土流失、控制污染的“四道防线”
一是生态修复区。根据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情况,计划把海拔800m以上的农户全部搬迁到山脚安置,减少人为破坏活动,加快森林植被恢复力度,涵养库区水源,控制水土流失。
二是生态治理区。在山坡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治理水土流失,清洁和涵养库区水源。在山脚修田造地,减少水土流失,减慢水的流速利用土壤净化功能进行过滤,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三是生态保护区。对功能完好的河边、沟道应当以保护为主,不宜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对破坏严重的沟(河)道应从保护生态的角度进行近自然治理,主要采取清除河道垃圾及障碍物,治理措施应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沟(河)道两侧栽树、种草组成植被过滤带,过滤进入河道泥沙杂质,减少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对沟(河)道水位变化的水陆交错带,因地制宜栽植水生植物,保护或恢复人工湿地,进行最后一道净化。
3.2 防治点源污染的三种措施
一是建设以厕所、猪圈、沼气三位一体相结合的人畜粪便处理措施,产生的沼气烧水做饭,产生的沼液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变废为宝。
二是建设垃圾填埋场、垃圾池,对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填埋处理。
三是制定村规民约,号召流域群众争做文明人、创建清洁村庄院落活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建设清洁型小流域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4 龙王沟小流域建设的目标
4.1 治理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的目标
根据清洁型小流域二级水源区评价指标和龙王沟小流域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发生发展的规律性,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需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3.87hm2,占流失面积1523.87hm2 的100%。具体措施为:坡改粮梯54.99 hm2,坡改果梯21.73 hm2,生态林310.65 hm2,经济林11.51 hm2,封禁修复治理1124.99 hm2,新修河堤1km,水窖20口,沉沙池10 口,生产道路1km,谷坊1 座。
4.2 保护环境,防治点源污染的目标
规划利用两年时间搬迁100 户400 人到公路沿线居住;建垃圾填埋场二个,垃圾池20 个;建成大模式养猪10 户;建设圈、厕、沼三位一体的沼气池100 口,并在朝阳村农户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简单污水处理站一个。另外,还将制定卫生文明公约,教育和引导农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达到污染防治的目标。
5 结果与效益分析
通过两年来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龙王沟小流域基本完成了规划目标上提出的建设任务。根据调查,龙王沟清洁型小流域各项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质安全,美化村容村貌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年可蓄水30t,年可拦截泥沙2.5 万吨,分解和吸收残余化肥和农药量5t,年可处理生活生产垃圾5000m3,处理人畜粪便废水1.5 万吨,产沼气5000 m3,流域出口水质达到了一类水质。
建成后的清洁型小流域初步达到了山顶山坡植被化,山脚石坎梯田水平化,沟道修堤水利化,道路四通八达方便化,村容整洁化,沟道河水清洁化,为全县乃至全市大面积开展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起到了示范引路作用。
6 建设的清洁型小流域的经验与体会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部门协作是清洁性小流域建设成功的关键。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量大面广,投资投劳多,单靠水利水保部门很难完成任务,必须要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协调,农、林、水、环境保护部门共同参加,各成员单位在总规划框架下各负其责,各投其资,共同建设才能保证工程建设成功。
(2)科学规划是搞好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前提条件。在清洁型小流域规划上不能以单纯治理水土流失为目的,而是要突出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这个理念。要把防治面源、点源污染放在重点,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环境,美化亮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又要和广大群众的脱贫致富相结合才能使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充满活力。
(3)落实项目和管好项目资金是搞好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重要基础。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措施多,工程量大,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要高质量搞好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必须捆绑各部门建设资金,建立项目资金管理专账,开设专户,确定专人管理。坚持一支笔审批,对工程所需的材料资金,按照项目建设进度由技术负责人提出材料需求量和资金用途报告单,统一在县会计核算中心核销,做到开支合理,报销手续齐全。同时加大资金审计力度,项目竣工后,实施单位全面做好工程决算,及时会同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做好全面审计,杜绝挪用现象发生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4)强化成果管护是保证工程效益长远发挥前提保证。工程建成后要进一步明确工程产权,确定村组管护人员的责任,认真落实村规民约,严格依法行政,夯实各级职责,保证治理成果不受损坏,保证工程发挥长久发挥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