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通榆县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2°05′—122°35′,北纬44°50′—45°19′。是以保护丹顶鹤等珍稀水禽和蒙古黄榆等稀有植物群落为主要目的的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也是吉林省西部一道重要的天然屏障。向海地形复杂,生境多样,多种生物区系与复杂的生态环境互相渗透。沙丘、草原、沼泽、湖泊相间分布,纵横交错,星罗棋布,构成典型的湿地多样性景观。区内林地面积2.9万hm2,其中蒙古黄榆面积1.9万hm2;湖泊水域1.25万hm2;芦苇沼泽2.36万hm2;草原3.04万hm2。形成沙丘榆林、湖泊水域、蒲草苇荡、羊草草原四大生态景观。区内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东北区松辽平原亚区和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的动植物资源在这里均有分布,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国务院指定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年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批准纳入“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5年末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9年7月在吉林省内景区评选中获“吉林八景”的美誉。
1 向海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1.1 加大执法力度
向海保护区过去仅有一个4名干警的林业公安派出所,现在已发展成100多人的强大执法队伍。成立了森林公安分局,编制15人,正科级建制,行使县级公安局职权。吉林省武警森林总队又派一支森林中队进驻向海,协助保护区开展自然资源保护工作。
1.2 建立社区共管机制
在区内成立了联合保护委员会。通榆县政府领导、保护局领导、区内各乡镇、县农口部门和公、检、法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其主要作用就是共同研究制定区内的保护和发展策略,处理保护和生产的矛盾,在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和谐发展。
1.3 狠抓生态环境建设
在区内大面积开展了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对国家重点公益林进行封围,共设置工程围栏140万延长米,封育面积9500 hm2。
1.4 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在珍禽救护和繁育两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吉林省林业厅投资1040万元,完成建设了鹤类救护繁育中心。救护中心每年春秋两季,都开展迁徙伤残病鸟类救护。近几年一些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丹顶鹤、白鹤、灰鹤、金雕等得到成功救治。繁育中心开展了丹顶鹤等珍禽人工繁育实验研究。现已人工繁育丹顶鹤80余只,东方白鹳4只。
1.5 大力开展生态旅游
完成了仙鹤岛、博物馆和百鸟园三个景点建设任务。2005年末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6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从1987年开始,先后完成了办公楼、博物馆、专家公寓、保护站等一期工程和续建工程建设任务。区内设立了界碑界桩。完成了配套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和局址环境建设等。
2 向海湿地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湿地缺水问题
向海湿地水源主要依靠境内的3条河流。霍林河、额穆泰河和洮儿河引水工程。额穆泰河水量极小,十年九枯。霍林河水源丰富,但季节性强,丰水期水量大,下泄快,储在湿地的水量不大。向海湿地自1998年嫩江流域大洪水过后,连续多年干旱,造成向海湿地大面积无水,原有的22个湖泊泡沼多数干枯。芦苇、蒲草等主要湿地植物急剧退化演替,大批候鸟无栖身之地,土壤沙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大批候鸟栖身之地受到严重破坏。
2.2 移民问题
向海保护区横跨通榆县4个乡镇场,12个村、32个自然屯,有2万口人在区内从事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核心区、缓冲区及部分重点试验区居民得不到迁移。这些人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机械噪声、农药使用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年加重。
3 向海湿地保护策略
向海生态保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具体应以调整人的经济行为为主,以生态工程措施为辅。重点解决草原开荒、超载放牧、天然林砍伐、围垦湿地、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为生态破坏问题。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建设为辅。对重点生态破坏地区实行顺应自然规律的封育、围栏、退耕还草还林还水等措施,积极发展农村能源,对现有的天然林场、天然草场、天然湿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
3.1 加强国民生态教育,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国民生态环境教育,特别是要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的环保意识;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树立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统筹兼顾的大局观念;培养严格执法,自觉守法的社会氛围。
3.2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同步发展
3.2.1农业方面 农业的发展要改革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使用制度,完善用地经济机制,革除制约集约用地的传统用地观念;加大徒坡退耕、封育和还草、还林的力度和进度;科学地发展旱作农业,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推行“合理用水,科学灌溉”,避免由于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3.2.2畜牧业方面 畜牧业的发展在禁牧的前提下,要落实草场承包责任制,科学核定载畜量,以地定畜、以草定畜、以季定畜;积极开发秸杆饲料,改革牧业生产方式;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
3.2.3林产品加工 林业建设要在政企分开、分类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深加工,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淘汰依靠消耗木材总量发展经济的方式;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开发木材替代产品,以金属、塑料、玻璃、水泥、秸秆等替代木材产品;重点核心区要坚决停止砍伐各种林木,严格限制速生丰产林的建设,保护好天然林,徒坡山地严格控制用材林建设;严格限制皆伐方式,凡须皆伐的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林相恢复以保护原生性林木、恢复天然植被为主,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森林培育更新应重视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乡土树种,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贫困地区的林业建设应纳入各级扶贫计划。
3.2.4水利方面 水利建设要实现水资源在流域内的合理分配,科学兼顾生态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合理分配流域上、中、下游用水量,确保下流地区的生态用水;要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综合利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严格限制修建平原水库,严格限制经济性调水工程,严格限制内陆河、湖间的调水;进行水滞留工程建设,防止丰水期水泄流过快,湿地缺水;不在内陆湖泊建坝发电,不批复高耗水、污染重项目。
3.2.5生态旅游方面 向海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要协调;旅游区必须依法治理污水、烟尘和生态垃圾。
3.2.6杜绝的事项 保护区内坚决杜绝矿产资源开发,注意防止引发地质灾害,保护自然景观。工程用土、坑口及已竣工的交通建设项目,必须及时做好土地复垦恢复。
3.2.7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扶持吸收生态脆弱地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向海镇内进行创业,但要注意控制人口规模,做到人口规模与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与能源利用相协调,与污染治理相协调。
3.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科学开展生态建设
3.3.1控制人口激增
在向海保护区内继续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降低农村儿童失学率,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
3.3.2合理利用土地
土地利用必须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根据水土平衡条件,因地制宜、以水定地,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开发,必须本着“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总原则,适度、适量、有重点地开发,达到土地资源的充分和优化利用,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3.3水资源合理利用
要把节水治污、水土保持、霍林河、额木泰河、洮儿河源头保护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放在突出位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立足于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视生态环境用水,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要求,合理配置水资源。发展科技含量高、耗水量低的农业生产体系,切实提高用水效率。要在大力节约用水,加强蓄水管理的同时,合理配置水资源,积极兴建一批重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及跨流域调水工程,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3.3.4加强管理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严格监管野生动物的加工、贸易和食用;生态建设应以当地物种为主,建立外来物种引入风险评估制度,分布外来入侵物种引入的风险评估制度,分布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对转基因生物实物严格的管理。
3.3.5因地治宜
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土保持工作要密切结合当地的降雨、水资源等生态条件,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原则上不依靠人工灌溉维持植被生长。要逐步改造林种、林相单一的人工林,天然林应作为生态林进行重点保护,防护林应以复合林为主,畜牧业发展要以优先保护天然草场作为前提,人工草场应限制在农牧交错带,坚决制止天然草场开垦;向海镇内绿化不宜种植物耗水的树、草。
3.3.6荒漠化防治
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应置于农牧交错区、特别是界定西北干旱农垦的北界,与内蒙交界处,降低干旱区的垦殖指数;转变传统的治沙方式,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保护沙漠周边地区地表结皮、固沙植物等。切忌盲目的“人进沙退”;改革农耕方式,采取作物高秆留茬,推进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严防开垦造成新的沙漠化。
3.3.7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结合当地特点,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广泛开展“五代一改”(即以煤、电、沼气、太阳能、液化气代柴,改灶节柴),减少薪材的种植量和采伐量。
进一步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在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天然绿洲等重要地区建设各级、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维护生态安全,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制和生态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力度,作好西部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资源开发“三同时”制度。
5 强化生态监督和保护管理机制
向海保护区按照生态系统方式,继续理顺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加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实行严格执法,资源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必须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保护必须坚持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对无保密要求且与民众关系密切的生态环境数据要定期发布,保障公民生态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
(作者简介:刘伟,女,吉林通榆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