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流域管理体制与机制探讨

   2023-11-15 互联网1690
核心提示:      1 北运河流域综合治理基本情况  北运河流域主要涉及中心城区和昌平、朝阳、顺义、通州、大兴等区,干流在北京境内

      1 北运河流域综合治理基本情况

  北运河流域主要涉及中心城区和昌平、朝阳、顺义、通州、大兴等区,干流在北京境内长89.4 km,流域面积4 423 km2。流域内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以上,流域经济总量约占全市80%以上。

  北运河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排水河道,承担中心城区90%的排水任务。清河、通惠河、凉水河等几大支流洪水均由北运河下泄。北运河水系水质水量的特点是:沿线排污口多、污水排放量大;出境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配置能力低;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现状已经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2009 年开始,《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2009—2015 年)》全面实施,规划建立水资源保护体系,削减入河污染物,实现水环境安全;建立水资源利用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供水安全;建立防洪减灾体系,修复生态河道,改造病险闸坝,实现迎汛安全;完善水系综合治理保障机制,实现流域水系综合治理目标,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水资源和水环境保障。

  自规划实施以来,全力推进流域内污水治理、工业污染源控制、养殖场粪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垃圾治理、再生水设施建设、雨洪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河道生态治理和滨河森林公园建设等项目。通过治理,流域水环境得到改善,北运河榆林庄闸出境断面COD年均值从2008年的49.6 mg / L 下降到2009年的46 mg / L。

  2 流域管理主要思路

  随着北运河流域综合治理的不断深入,摒弃重建轻管的传统思路,通过构建合适的体制和机制,才能完成特定的管理功能。

  北运河流域管理需要实现3 个转变:①从单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向促进流域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转变,着重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健康的流域;②从单一水资源管理,向影响流域的各要素如垃圾、农业面源污染等综合管理转变,着重于水资源保护及配置,建设发展健康的流域;③从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向流域统一管理、联席协商转变,着重于推动流域立法,建设制度健全的流域。

  流域管理的主要思路是:建立流域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3 权分立的管理体制;形成参与、补偿、市场3 个层面的管理机制;坚持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原则;实现综合治理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配置3 大功能;从而保障北运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3 流域管理体制建设

  建立北运河流域决策、执行、监督3 权分立的管理体制,具体是建立3 种类别的管理制度,分别是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3 者分离,相对独立。

  3.1 决策机构

  设立北运河流域管理委员会作为流域管理的决策机构。为了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委员会的构成必须体现国家利益和意志,委员会主任由北京市主管副市长担任,委员由流域内各区的行政首长及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担任;委员会还应吸收专家、用水利益方参与,以体现河流本身和用水户的利益。目前,流域管理主要内容是以政府行政事务为主。矛盾将发生在流域整体利益与各行政区域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所以秘书长应由下游通州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担任。

  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确定流域管理重大目标,制定水资源保护、开发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协调各方重大利益关系等。

  3.2 执行机构

  由具有专业技术技能与管理实践经验的机构组成北运河流域管理的执行机构,具体实施流域管理委员会的决策。

  现有的“四级水务”体制:市水务局、区县水务局、流域水务站、农村用水协会或农民管水员,发挥着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功能。市水务局下属的北运河管理处负责北运河(温榆河)干流河道的防洪、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堤防管理、林木绿化等业务工作。管理处直属的闸管所主要负责管理北运河(温榆河)上的水利工程。流域各区水务局下属的河道管理所,负责北运河(温榆河)沿河本行政区域的涉河事务。

  建立符合北运河流域管理要求的管理机构,稳步推进,先干流、后支流,最后是整个流域。首先要整合干流流经的各区河道管理部门,具体包括北运河管理处和各区县下属的河道管理部门,成立北运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原来条块分割的业务,统一管理,理顺体制。然后整合各支流管理部门,纳入北运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原来分割管理的干流与支流统一起来。最后将整个北运河流域范围内各涉水管理部门整合,实现流域管理从上至下的流域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在遵循流域自然属性的基础上,优化社会属性管理,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3 监督机构

  监督机构由3 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政府有关部门自上而下实施流域管理的指导与监督,包括政策的执行程度、执法的公正性、规划的科学性、公益的实现程度等;第二部分是由各区域用水户(部门)对流域管理的决策与执行实施自下而上的监督,给沿河各区域、部门、用水户以知情权和参与权;第三部分由专家、人大代表、专业评估机构、新闻媒体等组成的代表公众对流域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机构主要负责对流域管理决策和执行的监督工作。

  组成监督机构的3 部分根据权重,对流域管理的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与监督,相对独立,把握一定的话语权,从而保障监督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4 流域管理机制建立

  流域管理体制建立后,需要设置与之功能相匹配的管理机制,保障各部分高效运行。调动各部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注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平。对于北运河流域管理的实际情况,基于参与、公平和效率原则,建立参与、补偿和市场3 种机制。

  4.1 参与机制

  流域管理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能广泛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取得较为广泛的支持,快速得到反馈和评估。管理体制的设计,需要为参与机制做组织保障。管理委员会和监督机构,合理分配各利益相关方的名额与权重,在参与机制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同时要考虑成本和效率问题。参与者越多,成本越高,效率也可能越低。提高管理委员会的效率和保障其权威,采用限定时限制,所议事项均有时效性,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未达成一致,则此事在一定时间内不再商议。

  4.2 补偿机制

  北运河流域地理边界明确、行政区划清晰,各区和各行业发展不平衡,水资源承载能力不一样,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一样,这为流域补偿主体和被补偿主体确立提供了可能。补偿机制以调整相关利益方之间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为核心,体现水资源的公平性,是建立完整的水资源分配体系的前提。

  河流潜在的补偿主体是河流的上下游用户。目前,主要是沿河各区间的补偿。各行政区实际用水量与目标控制用水量,考核断面实际水质与目标水质,可作为衡量标准。少用水的,为补偿对象;多用水的是补偿主体。当河流上下游各方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时,流域管理委员会应当作为补偿主体,对流域上下游各方承担的维持河流健康、生态环境良好等行为给予补偿。

  4.3 市场机制

  以各方相关效益为基准,以经济激励为手段,坚持“谁受益、谁支付”原则,最终实现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形成市场机制,将水量和水质统一纳入到水权中,同时考虑北运河流域内水资源分配的平衡和生态要求。利用市场流转机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的提高,加大流域管理委员会对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力度。在补偿机制建立起来的基础上,流域管理委员会建立水权市场流转机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保障水权交易双方的利益。

  5 流域管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流域管理目标的细化。流域管理初期,以控制水量为管理手段,水质达标为管理目标。中期,以优化配置为管理手段,满足水资源承载力为目标。后期,以水资源综合管理为手段,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些不同时期目标的确立,需要深入研究。

  (2)补偿、市场机制的量化。用水配额、控制总量、水资源价格、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权市场等的定量,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

  (3)流域管理评价、指标系统的建立。建立流域管理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对流域管理的3 个层面的体制和机制进行科学的衡量和评价。

  (4)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各项评价、指标系统的建立。建立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对流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衡量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胡振鹏.流域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以山江湖工程为例[M].科学出版社,2010 .

  [2] 何俊仕.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

  [3] Asit K.Biswas 编著,刘正兵译. 拉丁美洲流域管理[M].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

  [4] 李原园.国外流域综合规划技术[M]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

  [5] 游进军.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J]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5 , 16(3):1-5 .

  作者简介:方升华(1982—),男,工程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