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磁式触须传感器的机器人机理研析

   2024-01-18 互联网1160
核心提示:  引言  在自然界中,昆虫能够熟练利用它们的触须感知周围的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流。如何使移动机器人具备同样敏锐的触须系统

  引言

  在自然界中,昆虫能够熟练利用它们的触须感知周围的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流。如何使移动机器人具备同样敏锐的触须系统,提高机器人的自主性,真正由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1992年,澳大利亚学者Russel RA设计了基于啮齿动物触须结构的触须传感器,通过电位计测量外界物体所处的位置。2002年,Miriam Fend实验小组改进了电位计触须传感器,利用电容式麦克风来获取触须端部的变形信息。2004年,DaeEunKim实验小组研制了电磁式触须传感器, 通过测量空间磁场的改变来获取外部物体的信息。

  本文作者设计出了新型的基于PSD的触须传感器,传感器在结构和性能方面都有所提高。触须采用了细长的弹性触须,可实现对物体轮廓和所处位置的测量。作为以上工作的延续,针对柔性触须与物体接触时,接触点产生变形、滑移,接触位置不易确定的难点,提出了一种测量机器人触须与被测物体接触位置的新方法,即通 过测量触须的振动频率来得出触须与物体的接触位置。

  1、测量原理

  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其触须左右返复的摆动。当触须接触到外界的物体,触须会产生弯曲变形,在触须根部产生相应的微小位移,表征触须的弯曲程度;另一方 面,触须还处在微小振动状态中,振动信号包含了更多的外界信息,如,接触物的纹理、粗糙度等信息。

  与传统的刚性触须模型不同,新型的机器人触须由于采用了细长的弹性触须,触须在与物体的接触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弯曲变形,且触须与物体的接触点会产生滑移。因此,采用刚性触须的那种由电位计测量触须转角,结合机器人运动位移控制,采用几何公式来推导接触位置的设想是行不通的。

  由仿生学可知,昆虫为了获取更多的外界信息,昆虫的触须常处在返复不停的摆动状态。为了测量振动信号,文作者建立了一个新的运动模型,将机器人触须模型看作一端固支的悬臂梁。当触须与物体处于非接触的状态时,触须具有恒定的固有振动频率;而随着触须与外界对象的接触及接触位置的变化,悬臂梁的边界条件发生了变化,由此触须的固有振动频率也发生了变化。

  由理论分析可知,接触状态的频率w,和非接触的状态频率W2之间存在以下的关系:

(1)

  式中:为接触位置到触须根部长度与触须长度之比(O≤z≤1)。由此可知,通过测量触须接触状态的频率W2和非接触状态的频率Wo,即可确定触须与物体的接触位置z。

  2、运动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触须看作为无质量的、直的轻质弹性梁。为了改善触须的振动特性,降低振动频率,在触须的端部加上一小质量的物体。移动机器人在前进的过程中,旋转电机驱动触须左右的摆动,探测前进方向及其两侧是否存在障碍物,触须与物体的接触简化为点接触。

  当触须在摆动的过程中碰到了接触物,由PSD传感器测到触须受到冲击的信号,系统立即发出指令停止电机运行,而触须由于惯性将在平衡位置作来回的往复振 动,如图1所示。

  由时间t2开始,触须与物体发生了接触。由于自身的惯性,触须的运动并不会因电机的停止而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向前运动,直到时间h运动速度降为零为止;时 间t2至时间t9为触须的弹性回复阶段,在时间t9时,运动速度达到最大;在时间t1至t5的运动过程中,触须与物体始终保持接触的状态,因此,该时间段可称为接触周期。

  同样,由时间t3至t4,为触须的惯性运动阶段,运动速度逐渐降为零;时间t4至t5为触须的弹性回复阶段,运动速度逐渐达到最大;在时间t3至t5的运 动过程中,触须与物体始终保持非接触的状态,该时间段可称为非接触周期。

  随着触须振动在接触周期与非接触周期交替的变化,触须振动产生的波形如图2所示。时间t1处为阶跃信号,是由触须与物体接触时的冲击造成的,可作为旋转电机的停止信号。图中,时间t1至t3的半波形为接触周期波形,其振动的频率的大小取决与触须与物体的接触位置:;时间t3至t5的半波形为非接触周期波形,是触须自由振动时的半个振动周期的波形。

  由侧得的触须振动波形,即可得到触须接触周期和非接触周期的振动频率、振动周期,由此求得触须的接触位置z。

  3、实验结果

  整个实验系统由PC机、DMC2000运动卡、采样卡、基于PSD的新型触须传感器、步进电机及接口电路所组成。触须材料选用了长度10cm、直径 0.5mm的弹性细丝,其质量可忽略不计;在触须的端部附加上了质量2~3g的小重物;数据采集卡选用了研华PG-812,A/D为12位,量程 为±10v,采样频率为30kHz。

  触须的固有频率约为4Hz,由公式(1)可知,随着z值(O≤z≤1)的增大,频率w2与频率wo的比值也逐步的增加。当z=0.9时,Wz/w0的值约 为12。由此可知,此时系统的采样频率至少应为50Hz。本系统的软件利用VC的多线程编程技术,采样频率可达200Hz以上,完全满足了实验的要求。图3为触须接触与非接触周期交替状态下的振动波形,采样频率为100Hz,触须的接触位置z=Q.5。

  图4为触须接触与非接触周期交替状态下的振动波形,采样频率为70Hz,触须的接触位置z=0.7。

  实验测得的触须振动波形与图2的理论分析的波形完全一致,由图3、图4的波形对比可以看出:随着触须与物体接触位置z的变化,振动频率w2与频率w0的比值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测量触须与物体不同接触位置z的振动波形,根据实验的数据绘制了w2/W0与接触位置:的关系曲线,如图5所示。由此,可以很方便地得出触须与物体所接触的位置z。

  4、结论

  大量实验的数据和结果都证明了这一测量方法是可行性的,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很好,完全可以根据实验的结果实现机器人触须与被测物体接触位置z的实际标定。对 照国外的同类实验,传感器更为精巧。由于触须质量可忽略不计,实验效果更为显著,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唯一性。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