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S 157. 2 文章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0088(2011) 02- 0139- 03
1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监测包括2个层次: 一是大尺度区域范围, 二是中尺度典型区域。针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指标采用不同的方法。
1. 1 大尺度区域监测
1. 1. 1 重点预防保护区动态监测
(1)监测目标: 从宏观角度了解重要水源地、次生林、草原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动态; 预防保护措施的实施对保护、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效果。
(2)监测内容与指标:①预防保护措施: 硬性措施包括封禁育林育草、退耕还林、保土耕作、退牧还草、草场轮封轮牧、舍饲养畜、乔灌木林补植、草场轮牧、生态修复、大面积保护。软性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管护机构、制定监管制度、加强管护措施力度、明确保护区界线、设立明显的标志。②预防保护效果(水土流失影响因子) : 土地利用、植被盖度、林缘线及河道泥沙。
(3)监测方法: ① 遥感调查法: 针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林缘线等监测指标。以TM (像元分辨力30m×30m )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 采用“3S”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和GPS系统)方法进行。②调查统计法: 针对预防保护措施监测指标。硬性指标通过目视判断、测算、典型调查、实地抽样、统计汇总的调查方法; 软性指标通过实地调查、询问、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③定位观测法: 针对河道泥沙监测指标。收集重点预防保护区控制性河道泥沙数据。
1. 1. 2 重点监督区动态监测
(1)监测目标:①从宏观角度掌握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 定量获取建设区水土流失危害数据;②掌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开展情况, 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③促进对各类开发性建设项目的监测管理;
(2)监测内容与指标: ①水土流失状况: 开发建设项目的数量、类型、位置; 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扰动地表面积、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类型与数量; 工程弃土、弃石、弃渣量、堆放位置及面积; 新增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对当地农牧业造成的影响, 对项目区及周边生态、水环境及周边居民居住环境的影响)。②水土保持措施与效果: 开发建设项目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数量与质量(包括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工程、绿化美化面积等) , 水土保持投资及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包括拦渣率、扰动土地治理率、林草覆盖率、林草植被恢复率、土壤流失控制比、水土流失治理程度)。③水土保持执法监督与管理: 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批情况, 水保方案实施情况, 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数量, 开展水保监理、监测情况, 监督执法情况,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监理单位、水土保持监测单位信息统计等。
(3)监测方法: 采用资料分析法。通过行政统计、项目建设监测和个案监测上报等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1. 1. 3重点治理区动态监测
(1)监测目标: ①从宏观角度摸清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强度及分布, 了解水土流失对江河、湖库造成的危害, 以及泥沙进入水体后对水质的影响; ②了解掌握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情况。
(2)监测内容与指标: ①水土流失状况: 水土流失指标包括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 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子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地貌类型与坡度、植被盖度、沟壑密度。②水土保持措施: 措施的类型、数量和质量(植物措施和工程治理措施)。③水土流失危害: 侵蚀源地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影响其正常功能发挥、泥沙进入水体后对水质的影响。
(3)监测方法: ①遥感调查分析法: 针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指标。以TM(像元分辨力30m×30 m )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 采用“3S”系统(G IS- 地理信息系统、RS - 遥感系统和GPS 系统)方法进行。②调查统计法: 针对水土保持措施数量、水土流失危害监测指标, 采用实地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方法; 水土保持措施质量调查采取实地随机抽查方式。
1. 2中尺度典型区域(县级)监测
1. 2. 1重点预防保护区典型区域(县级)
(1)监测目标: ①从中比例尺的角度, 较为全面、细致地了解和掌握预防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变化、水土流失动态、预防保护措施及效果; ②取得预防保护措施及效益的定量数据;③了解预防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开展、管理情况。
(2)监测内容与指标: ①包括大尺度区域监测中预防保护措施和效果所含全部监测内容与指标。②水土流失状况: 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③水土保持措施(预防保护措施)质量: 合格率、保存率。④水土保持效益: 基础效益(蓄水效益、保土效益)、生态效益(减蚀保土与保水效益、植被状况改善效益)及社会效益。⑤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情况: 工程类型、数量、位置、扰动面积、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水土保持措施类型、措施数量、措施效益, 地方政府对项目进行的监督、管理与执法情况等。
(3)监测方法: ①遥感调查分析法: 针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林缘线、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指标。以TM 影像(像元分辨力30 m×30m )与高分辨率(5m 左右)的卫星影像融合的高精度遥感图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 采用“3S”系统(G IS- 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和GPS 系统)方法进行。②调查统计法: 针对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措施数量、水土保护措施社会经济效益、水土流失危害监测指标, 采用实地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方法; 措施质量调查采取实地随机抽查方式。③计算分析法: 针对水土保持措施基础效益、生态效益指标。④资料分析法: 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指标项。
1. 2. 2重点监督区典型区域(县级)
(1)监测目标: ①从中比例尺角度, 对重点监督区在大尺度区域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细监测; ②全面掌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 定量分析评价水土保持措施效益, 为确立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提供统计数据; ③分析评价开发性建设项目对区域水土资源及环境的影响程度。
(2)监测内容与指标: ①基本情况: 自然状况(土地利用、植被盖度、土地坡度、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治理情况、水土流失灾害等)、矿产资源、社会经济。②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流失情况(工程数量、类型、位置,扰动土地类型与面积,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 弃土、石、渣量及占地面积, 水土流失总量及危害)、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③影响评价: 开发建设项目对当地水土资源的影响程度。
(3)监测方法: ①遥感调查分析法: 针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指标。。以TM影像(像元分辨力30 m×30 m)与高分辨率(5 m 左右)的卫星影像融合的高精度遥感图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 采用“3S”系统(G IS- 地理信息系统、RS - 遥感系统和GPS 系统) 方法进行; 开发建设项目类型、数量、位置与分布辅以高精度图像遥感调查。②调查统计法: 针对当地水土保持治理情况、水土流失灾害、矿产资源、社会经济状况。③资料分析法: 针对开发建设项目监测指标项。④计算分析法: 针对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指标。
1. 2. 3重点治理区典型区域(县级)
(1)监测目标: ①从中比例尺角度, 对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强度及分布进行精细监测; ②定量掌握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情况。③水土流失对江河湖库造成的危害, 以及泥沙进入水体后对水质的影响。
(2)监测内容与指标: ①包括大尺度区域监测所含全部监测内容与指标; ②水土保持措施质量: 合格率、保存率; ③水土保持措施效益: 蓄水效益(减流模数和减流量)、保土效益(减蚀模数和减蚀量)。
(3)监测方法: ①遥感调查分析法: 针对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指标。。以TM影像(像元分辨力30 m×30 m)与高分辨率(5 m 左右)的卫星影像融合的高精度遥感图像数据为基本信息源, 采用“3S”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和GPS系统)方法进行;②调查统计法: 针对水土保持措施数量、水土流失危害监测指标, 采用实地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方法; 水土保持措施质量调查采取实地随机抽查方式; ③计算分析法: 针对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蓄水效益和保土效益)指标。
2 小流域动态监测
2. 1监测目标
(1)通过对小流域的监测, 了解、掌握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研究水土流失规律;(2)获取建立小流域综合防治措施配置模式及预测预报模型的基础数据。
2. 2监测内容与指标
(1)基本情况: 自然特征指标(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社会经济状况指标(土地利用、农村人口、产业结构、农民收入等)。
(2)水土流失状况: 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分布、流失量、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原因。
(3)水土保持措施: 措施数量、质量、分布、水土保持效益以及水土保持经验。
(4)其它情况: 典型样地(植被盖度、高度变化)、农户状况(耕地面积、作物种类、农业产量和产值等)。
2. 3监测方法
(1)调查统计法: 小流域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状况、水土保持措施质量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对遥感典型样地和典型农户采用定点调查。
(2)实地调绘法: 针对土地利用、植被盖度与类型、土壤侵蚀强度与面积、水土保持措施数量。
(3)分析统计法: 针对土地坡度。
3监测点(小区)动态监测
3. 1监测目标
(1)通过对典型监测点(小区)进行定位监测, 了解、掌握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的机理;
(2)获取建立水土流失定点观测数据库的基础数据;
(3)获取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各种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益的基础数据。
3. 2监测内容与指标
(1)坡面径流场: 侵蚀降雨、产流量和土壤侵蚀量。
(2)控制站: 水位、流量、含沙量、径流量、输沙量。
3. 3监测方法
作者简介: 肖冬, 女, 蒙古族, 高级工程师, 现从事水土保持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