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TV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179(2008)17-0085-03
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km2 ,涉及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19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福建、西藏、广西、甘肃、浙江在长江境内面积较小;划分为金沙江石鼓以上、金沙江石鼓以下、岷沱江、嘉陵江、乌江、宜宾至宜昌、洞庭湖水系、汉江、鄱阳湖水系、宜昌至湖口、湖口以下干流、太湖水系12个水资源二级区,水资源公报中金沙江石鼓以上及石鼓以下并为金沙江。
西南诸河面积约84.4万km2 ,涉及广西、云南、西藏、青海、新疆5省;划分为红河、澜沧江、怒江及伊洛瓦底江、雅鲁藏布江、藏南诸河、藏西诸河6个水资源二级区。
1 水资源量 1.1 降水量
(1)长江流域。1997~2006年(以下简称近10a)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1078.4mm,折合降水总量19255.2亿m3 ,比常年值仅偏少0.6%。从近10a降水量变化来看,1998、1999、2000、2002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余年份偏少。与常年比较,1998年偏多12.2%,2002年偏多8.5%,2006年偏少10.3%,2001年偏少7.7%,其余年份变幅在6%以内。
水资源二级分区中,近10a平均降水量最大的是鄱阳湖水系,为1797.3mm,最小的是金沙江,为724.6mm;与常年比较,宜昌至湖口、鄱阳湖水系、金沙江近10a平均降水量偏多13.2%、9.0%、1.4%,其余各二级区均偏少,以岷沱江偏少最多,为9.4%,嘉陵江其次,为8.4%。
(2)西南诸河。近10a西南诸河平均降水量1097.7mm,折合降水总量9182亿m3,与常年持平。从近10a降水量变化来看,1998、1999、2000、2001、2004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余年份偏少。与常年比较,1998年偏多9.5%,2006年偏少7.8%,1997年偏少5.7%,其余年份变幅在5%以内。
水资源二级分区中,近10a平均降水量最大的是藏南诸河,为1857.3mm,最小的是藏西诸河,为164.1mm;与常年比较,澜沧江、藏南诸河近10a平均降水量偏多2.6%、2.5%,其余4个二级区均偏少,以藏西诸河偏少最多,为16.8%。
1.2 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1)长江流域。近10a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9918.1亿m3 ,折合年径流深555.5mm,比常年值仅偏多0.6%。从近10a地表水资源量变化来看,1998、1999年和2002年分别比常年偏多31.9%、12.9%和9.4%,2006、2004、2001年和1997年分别比常年偏少19.2%、12.4%、10.9%和7.1%,2000、2003年和2005年变幅在3%以内。
水资源二级分区中,年径流深以鄱阳湖水系1010.2mm为最大,汉江307.3mm为最小;地表水资源量以洞庭湖水系2305.2亿m3为最大,太湖水系157.5亿m3为最小。与常年比较,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金沙江偏多11.0%、8.1%和4.4%,其余各二级区均偏少,其中嘉陵江、汉江偏少较多,分别为17.0%、14.2%。
(2)西南诸河。近10a西南诸河地表水资源量5751.9亿m3,折合年径流深687.6mm,比常年值仅偏少0.4%。从近10a地表水资源量变化来看,1998、2000年分别比常年偏多8.8%、6.1%,2006、1997年分别比常年偏少10.4%、7.3%%,其余年变幅在4%以内。
水资源二级分区中,年径流深以藏南诸河1332.0mm为最大,藏西诸河53.5mm为最小;地表水资源量以藏南诸河1789.1亿m3为最大,藏西诸河30.9亿m3为最小。与常年比较,澜沧江偏多5.2%,红河偏少6.8%,其余各二级区变幅在4%以内。
1.3 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降水、地表水体(含河道、渠系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山丘区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平原区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和山前侧向流入量。在确定各行政分区和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时,扣除了山丘区与平原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1)长江流域。近10a长江流域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478.9亿m3,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仅偏少0.5%。从近10年地下水资源量变化来看,1998、1999、2000年和2002年较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其余年份偏少。
水资源二级区中,地下水资源量以金沙江474.4亿m3为最大,太湖水系的44.4亿m3为最小。近10a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偏少10%以上的有洞庭湖水系,为22.4%、太湖水系,为16.4%、湖口以下干流,为12.8%。
(2)西南诸河。近10a西南诸河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559.6亿m3,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8.3%。从近10a地下水资源量变化来看,2003、2005年和2006年较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少外,其余年份均偏多。
水资源二级区中,红河、澜沧江近10a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分别偏少12.0%和8.3%。
1.4 水资源总量
分区水资源总量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过境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加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不重复量而得。
(1)长江流域。长江流域近10a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0027.2亿m3,比多年平均仅偏多0.7%。从近10a水资源总量变化来看,1998、1999、2000、2002年和2003年较常年值偏多,其余5a偏少。
水资源二级分区中,与常年比较,嘉陵江、汉江偏少16.8%、12.5%,洞庭湖水系偏多11.0%,其余各二级区变幅在10%以内。
(2)西南诸河。西南诸河系单一山丘区,由于河床切割较深,河川基流量近似地等于地下水资源量,又是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量,因此本区水资源总量近似地等于地表水资源量。
2 水资源开发利用
2.1 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按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它水源(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3类水源统计。海水直接利用量不计入总供水量中。
(1)长江流域。近10a长江流域平均总供水量为1761.4亿m3,约占近10a平均水资源总量的17.6%。各水资源二级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差别较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上游地区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1997年以来,长江流域总供水量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94.9%,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80亿m3左右,平均占总供水量的4.5%,其他水源供水量约占0.6%。2006年与1997年相比,长江上游地表供水量显著增加,地下供水量略有增加,总供水量增加;中游地表供水量略有增加,地下供水量也略有增加,总供水量稍有增加;下游地表供水量显著增加,地下供水量略有减少,总供水量明显增加。
(2)西南诸河。近10a西南诸河平均总供水量为96.5亿m3,约占近10a平均水资源总量的1.7%,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水资源二级区中,红河、澜沧江、怒江及伊洛瓦底江开发程度相对较高。
1997年以来,西南诸河总供水量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96.7%,地下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2.7%,其他水源供水量约占0.7%。2006年与1997年相比,西南诸河地表供水量、地下供水量均有增加,总供水量增加。
2.2 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水户的的毛用水量(包括输水损失在内),按农业(含林牧渔畜)、工业、生活用水统计。
(1)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总用水量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生活和工业用水呈持续增加态势,而农业用水则受气候影响上下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活和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则明显减小。
用水分布与各地的产业结构、人口、工农业发展水平、环境建设等因素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较集中、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其用水量较大,近10a平均用水量占全流域平均用水量的78.6%。
2006年与1997年相比,长江流域总用水量增加,其中以下游总用水量增加较为显著。
(2)西南诸河。西南诸河总用水量总体也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工业用水呈持续增加态势,而农业用水也呈总体上升趋势。
2006年与1997年相比,西南诸河总用水量是增加的,其中怒江及伊洛瓦底江增幅最大。
2.3 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
2.3.1 开发程度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流域自然特征、地形地貌、水土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1)长江流域。近10a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17.6%,低于全国平均值,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算高,但各水资源分区之间差异很大。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太湖水系,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90%以上,其次为汉江、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分别为22.1%、17.6%和12.5%;岷沱江、嘉陵江和乌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9%~12%;而金沙江的开发利用率仅4.2%。近10a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当地地表水供水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的比值)平均为16.8%,太湖水系高达90.0%以上,其次为汉江,为23.3%。长江流域仅局部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和中下游地区,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2)西南诸河。由于流域地形复杂,面积大,人口少,社会经济发展较落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平均水资源开发率仅为1.7%,其中红河相对较高,为4.5%。
2.3.2 用水水平
(1)长江流域。近10a长江流域人均综合用水量基本维持在410m3左右,低于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经济发达的太湖水系及湖口以下干流区间用水量较大,上游地区用水量较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1997年的677m3下降到2006年的264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由485m3下降到445m3。
近10a长江流域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维持在约155L/d(不含城镇公共用水),城镇生活综合用水指标(含公共用水及环境用水)维持在约250L/(人?d)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维持在约70L/(人?d)(不含牲畜饮水)。
(2)西南诸河。近10a西南诸河人均综合用水量基本维持在490m3上下,略高于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1998年的1370m3下降到2006年的746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由620m3下降到593m3。
近10a西南诸河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维持约在140L/d(不含城镇公共用水),城镇生活综合用水指标(含公共用水及环境用水)维持约在180L/(人?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不含牲畜饮水)维持在70L/(人?d)。
2.3.3 用水效率
(1)长江流域。经对1997~2006年用水指标分析,人均综合用水量在410m3左右波动,且波动幅度不大;万元GDP用水量由1997年的677m3减少到264m3,减少了61%,单方水GDP产出由14.77元提高到37.88元,用水效率提高较快;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1995年的594m3减少到120m3,减少了80%,单方水工业增加值产出由16.85元提高到83.33元;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多在470m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基本在155L左右(不含城镇公共用水),农村居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在70L左右(不含牲畜饮水),且有逐年小幅上升之势。
总体来看,近10a长江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单方水GDP产出略高于全国平均,仅为世界发达国家的1/10~1/20;单方水工业增加值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一般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发达国家的10~20倍。
(2)西南诸河。经对1998~2006年用水指标分析,人均综合用水量在500m3左右波动,且波动幅度不大;万元GDP用水量由1998年的1370m3减少到746m3,减少了46%,单方水GDP产出由7.3元提高到13.4元,用水效率提高较快;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多在600m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基本在140L左右(不含城镇公共用水),农村居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在70L左右(不含牲畜饮水)。
3 综合评价
(1)长江流域。近10a长江流域降水总量较常年稍偏少,地表径流比常年稍偏多,地下水资源量比常年稍偏少,水资源总量比常年稍偏多。近10a长江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近10a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17.6%,低于全国平均值。流域内各水资源二级区间差异较大,上游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地形复杂,耕地分散,开发难度较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工程条件较差,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下游地区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开发利用条件相对较好,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近10a人均综合用水量在410m3左右,2006年与1997年比较,用水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由1997年的677m3减少到264m3,减少了6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1995年的594m3减少到120m3,减少了80%;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485m3下降到445m3。
(2)西南诸河。近10a西南诸河降水总量与常年持平,地表径流比常年稍偏少,地下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多,水资源总量比常年稍偏少。近10a西南诸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近10a西南诸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仅为1.7%,低于全国平均值。流域内各水资源二级区间差异较大,红河、澜沧江、怒江及伊洛瓦底江开发程度相对较高。
近10a人均综合用水量在490m3左右,2006年与1997年比较,用水效率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由1998年的1370m3减少到746m3,减少了46%;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1998年的620m3下降到2006年的593m3。
作者简介: 王政祥,女,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水资源处,高级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