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识别——前景广阔的生物认证技术(三)

   2023-05-12 互联网3720
核心提示:3. 虹膜识别技术优势误识率拒识率影响识别的因素稳定性安全性虹膜识别1:120万0.1%-0.2%虹膜识别时摄像机镜头的调整非常稳定,只

3. 虹膜识别技术优势

 

误识率

拒识率

影响识别的因素

稳定性

     安全性

虹膜识别

1:120万

0.1%-0.2%

虹膜识别时摄像机镜头的调整

非常稳定,只须注册一次

使用者选择注册

指纹识别

1:10万

2.0-3.0%

干燥、脏污、伤痕、油渍

因为影响因素改变,需要经常注册

使用者选择注册
隐秘指纹贮藏

掌纹识别

1:1万

约等于10%

受伤、年龄、药物环境

因为影响因素改变,需要经常注册

使用者选择注册

面部识别

1:100

10-20%

灯光、年龄、眼镜、头脸上的遮盖物

因为影响因素改变,需要经常注册

使用者选择注册
可以在一定距离内,无使用者同意的情况下被注册

 

 

 

 

 

 

表1  几种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对比

4. 虹膜识别技术发展简史

1936年,眼科专家Frank Burch指出虹膜具有独特的信息,可用于身份识别。

1987年,眼科专家Aran Safir 和Leonard Flom首次提出了利用虹膜图像进行自动虹膜识别的概念,但是他们并没有开发出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 。

1991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Johnson实现了一个自动虹膜识别系统,这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一个应用系统;

1993年,John Daugman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虹膜识别原型系统。目前,大部分自动虹膜识别系统使用Daugman的核心识别算法;

1996年,Richard Wildes研制成功基于虹膜的身份认证系统;

1998年底,中科院自动化所开始虹膜识别方面的研究,2000年成功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识别系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