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situation and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in China
Wang Xiaojun, Zhao Hui, Geng Zhi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groundwater supply variation between 1980 and 2005 in China, it figures out the crucial role of groundwater to ensure the urban water supply safet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oundwater management,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from the aspect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nd configure management, groundwater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improving and restoration in key area,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ability construction, groundwater emergency and strategic storage of water 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groundwater;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10)13-0038-02
一、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受特殊地理位置的制约,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加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下垫面条件的影响,近年我国水资源情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同时受到现有工程调蓄能力、供水保障程度的限制,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严重。为了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开采量亦呈持续增长趋势。数据显示,1980—2005 年间,我国地下水供水量由647亿m3 增加到1 039 亿m3,年增长率达1.91%,而同期地表水供水量由3 739亿m3 增加到4 465 亿m3,年增长率仅为0.89%,辽河、淮河、海河等一些北方地区,地表水供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一些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也因为地表水体的污染,转而开发利用地下水。其中,西南诸河地下水供水量年增长率变幅较大,达7.97%,而同期地表水供水增长率仅为3.02%,各流域1980—2005 年间地下水供水量变化过程见图1。可以看出,地下水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供水水源。

大量的地下水开采使一些地区暴露出严重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并因此引发了许多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据统计,全国地下水超采量已由20 世纪80 年代的100 亿m3/a 增加到现状的228 亿m3/a,地下水超采面积由5.6 万km2 扩展到18 万km2。更令人担忧的是,地下水污染状况日趋严重。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成果,全国近40%的城市地下水水质在不断恶化,直接威胁到居民饮水安全。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重视和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是民生水利迫切需要加强和取得突破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我国地下水保护现状
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地下水管理和保护问题。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地下水保护,治理地下水超采。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就地下水问题作出批示。水利部2004年启动了“地下水保护行动”项目。几年来,项目实施取得了初步进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全国16 个省(自治区)划定了地下水超采区,并启动了地下水禁采和压采工作;编发《中国北方平原区地下水通报》,加强了地下水信息发布;开展了地下水管理制度研究,出台了一批地下水管理政策和技术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地下水保护,2008 年国务院“三定规定”,强化了水利部的地下水管理和保护职责。但总体上看,我国地下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的相关制度不完善;二是管理粗放,监管能力严重不足;三是地下水超采以及引发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生态恶化等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地下水保护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三、今后的对策建议
1.总体指导思想与目标
围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以维护供水安全、用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落脚点,以规范地下水资源管理为核心,以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地面沉降区地下水压采工作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工作,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地下水资源,涵养保护地下水,开展重点区地下水治理与修复,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能力,努力实现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2.主要任务与实施措施
针对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和规律,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要求,在水资源管理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建议今后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的主要工作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1)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与配置管理
根据当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全国水资源规划有关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和水资源总体配置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下水演变规律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机制,定期评价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并进行预测、预警分析,提出地下水资源形势报告;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完善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体系,建立以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水量分配和水位控制为核心,以水文地质单元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地下水功能区保护指标体系,建立起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体系,合理安排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2)地下水涵养与保护
加强地下水补给区与地下水水源地的涵养与保护,探索增强地下水水源地涵养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提高地下水调蓄能力,提高地下水源供水保障程度。研究推广雨洪补源技术、方法,开展雨洪补源工程示范、增加地下水补给,探索利用雨洪资源补给地下水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机制。研究山丘区、重要泉域、生态脆弱敏感区、重点水源地等地区的地下水涵养与保护,实施雨水、洪水回灌地下水的方法与政策研究等。
(3)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治理与修复
自2004 年地下水保护行动启动以来,先后开展了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区、北方煤炭主采区、地热水开采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保护试点工作,为探索我国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管理经验,推进重点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后一段时间,应继续选择地下水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主要以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为重点,编制全国地下水超采治理方案,明确地下水超采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目标,制定地下水压采、水源配置、地下水人工补给和回灌、封填井、计量及监测等措施和方案。同时积极推进南水北调受水区全国地面沉降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工作,在已完成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基础上,组织受水区内各省(直辖市)按照规定的压采原则,提出压采处理措施,形成各省(直辖市)地下水压采实施方案,开展受水区地下水压采与管理有关地下水保护标准与技术、政策措施、制度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研究,建立地下水压采的长效机制,并逐步开展海水入侵区、煤炭资源开发区、粮食主产区、西北干旱区等重点区的地下水治理与修复、污染含水层治理与修复的专题研究和示范工作。
(4)地下水管理和监督能力建设
研究和制定地下水管理政策与制度体系、规程规范体系,开展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制度研究、地下水调控政策研究与示范和重点地下水规程规范编制工作,完善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制度、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地下水涵养与保护制度、地下水动态水位预警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有机结合的地下水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和信息发布体系,建立起全国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和超采区的监控管理体系;提高信息传输与发布的质量和水平;建立地下水计量监督管理体系,开展取水工程普查,建设普查信息数据库,并建立和逐步完善地下水取水工程登记管理制度;建立起地下水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法,开展地下水管理绩效评估工作;对地下水动态变化模拟、地下水保护与修复及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科普和宣传工作,全面提高地下水管理能力。
(5)地下水应急与战略储备水源建设与管理
地下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应积极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全国主要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与战略储备水源,制定水源建设规划和管理保护方案及管理措施,研究提出地下水应急与战略储备水源管理的具体制度,包括备用水源启用程序、涵养要求、保护区管理、压采封停取水工程管理等制度,建立健全地下水应急水源地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应急水源调配方案,增强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建设与管理能力,提高应对极端干旱、水污染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结语
①1980—2005 年间,我国地下水供水量由647 亿m3 增加到1 039 亿m3,年增长率达1.91%,可靠的供水量对于维护我国供水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规律性认识不清和不合理开发,产生了地下水严重超采、河道断流等生态问题,成为当前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②围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结合我国地下水管理现状,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与配置管理、地下水涵养与保护、重点地区地下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地下水管理和监督能力建设、地下水应急与战略储备水源建设与管理,为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能力、创新地下水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王小军(198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