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社会问题
1.侵占河流行洪通道问题
黄河沿岸人口密集,侵占河流行洪通道问题严重。如在河道范围内违章建设生产堤、黏土砖窑场,种植阻水片林,违章采淘铁砂等现象时有发生。其中,下游滩区违章修建生产堤和违规开发河口流路对黄河防洪的危害最大。
2.挤占河流生态水量问题
挤占河流生态水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对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不够理解和配合,超标引用黄河水,挤占河流的生存水量。
(1)重点支流争水现象时有发生。如陕西的渭河、山西的汾河、山东的大汶河、甘肃的洮河和青海的湟水都是黄河主要的补给河流,黄河支流的年径流量之和应占黄河年径流量的60%以上,但是,因当地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常常使得这一比例无法保证,导致黄河生态用水和输沙用水被过度挤占,加剧了黄河下游水沙关系的不协调。
(2)地方政府用水计划的拟定和水量调度方案不协调。地方政府在安排国民经济发展阶段计划和年度计划时,尚不能根据黄河可供水量科学合理地安排城市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用水。
(3)部分群众对黄河水调工作的认识尚存在误区。不明白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意义,对水量调度、外流域调水还不够理解。
3.污染河流水体与破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污染河流水体与破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反映在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上。
(1)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落后,农民观念陈旧,长期奉行“以粮为纲”的发展战略,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到期,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的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现象的发生。
(2)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黄河沿岸高污染的企业多,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由于污染治理严重滞后,导致每年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加。
4.阻碍黄河治理活动正常开展问题
在水沙调控体系建设、调水调沙生产实践、实时洪水调度、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等过程中,存在阻碍这些工作正常开展的现象。
(1)地方政府与滩区群众对调水调沙实践的深远意义理解不够。调水调沙是一个泛概念,绝不仅仅指我们近几年在目前的来水来沙条件下和小浪底水库运行状况下的调水调沙,它应该始终贯穿于汛前和汛期的洪水调度过程中。在调水调沙生产实践中,滩区群众因担心漫滩而不理解调水调沙的长远意义。
(2)水沙调控体系建设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的七大骨干控制性工程之一,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战略地位。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事关治黄全局,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委开展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和论证工作。但是,由于有关省(区)对该河段开发方案的认识不统一,利益相关各方围绕一级、二级以及近年来提出的四级开发方案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至今没有形成共识,使得黄河治理和地方经济发展失去了许多有利的时机。
(3)调水调沙与发电之间的矛盾突出。目前,黄河中上游龙羊峡到青铜峡之间建成和在建的21座梯级水电站,有13座已发电,总装电容量738.45万千瓦。梯级电站环环相扣,一个电站发电,其他电站必须跟着发电,否则将造成弃水。这些梯级电站分别归属于中电投、大唐国际、甘肃省电力、用水企业、水利部等,因此,要进行黄河全线调水调沙,首先要实现对这些部门的行为进行统一调控。
黄河社会问题的根源剖析
分析黄河治理中所遇到的社会问题之根源,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黄河具有水资源短缺、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地上悬河”等特点,由此决定了黄河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是黄河流域面积广阔,影响范围大,区域范围内经济落后,急需发展奔小康;三是黄河近年来为枯水期,沿黄群众防洪意识差,对黄河治理方略、治理目标、治理技术方法等不理解;四是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急需根据水利相关法律、法规的普遍规定,针对黄河防洪体系与制度的建设、运行与调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建设,水资源的配置管理,节水体系建设,水土保持制度建设,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出适合黄河情况的法律;五是相应的补偿制度缺失,突出表现在黄河流域范围内水资源、防洪效益的受益者、保护者、受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很不公平。
解决黄河社会问题的对策
1.发达国家的方式方法值得借鉴
世界各国因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流域具体情况不同,河流管理也各具特色,但是,各国在根本指导思想上都是以自然流域为单元,从流域机构的建立,法制的健全,经济、政策、技术、公众参与等方面出发进行管理。其中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方式和方法值得借鉴。
(1)针对流域管理进行立法。立法是流域综合管理的基础,立法对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在于:立法确立了流域管理的目标、原则、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对流域管理机构进行授权。早在1932年,英国就制定了《泰晤士河保护法》。1933年,美国联邦议会制定了第一部流域法,即《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1934年,美国得克萨斯州议会制定了《科罗拉多河管理局法》。1961年,美国联邦议会通过了《特拉华河流域协定》。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都有类似的针对某一条河的专门立法。
(2)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外许多政府机构、流域机构、水企业或其他相关机构中,都有主管宣传的部门,负责宣传与提高公众意识。
①制作宣传资料。宣传资料多种多样,从规划、技术报告、流域机构的年度报告,到小的折页、书签等等,而且都是免费提供的,宣传对象包括外来来访者、各种各样宣传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等。
②开发制作科普电脑游戏。一些国际机构开发了新潮的电脑游戏,使人们在娱乐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例如:2007年3月1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公布了一套名为“阻止灾难”的电子游戏。游戏的主要内容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点拯救生命,适合9~16岁的儿童参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③在科技馆、风景区开展防洪宣传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部门均制作科技教育模型面向公众展览。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利用风景区开展科普教育。例如:荷兰在风景优美的阿夫斯勒特坝和三角洲等旅游景点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接受防洪减灾知识。
④公布必要的洪水风险信息。洪水风险图是指洪水淹没范围的地图,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绘制的洪水风险图已有“实际洪水淹没范围图”、“防御对象泛滥区域图”、“洪水泛滥危险区域预想图”和“洪水灾害地图”等多种形式,其中,洪水灾害地图根据使用对象和目的,又分为“避难指导型”、“灾害学习型”和“防灾情报型”等三种类型。美国从1959年开始确认洪水风险区,绘制洪水风险图,并将之公布于众,让公众了解洪水风险,据此决定洪水风险区开发利用,并配合水行政部门的防洪管理工作。
(3)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流域管理
利益相关方参与是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社会公平性的基本形式。所有利益相关方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实现了信息互通以及规划、决策过程透明,是流域综合管理能否实施的关键。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在制订流域规划时需要两次咨询公众,并要有书面咨询报告。《欧盟水框架指令》提出在流域规划中要进行三轮书面咨询,并给公众提供获取基本信息的渠道。根据流域管理的内容与要求不同,利益相关方可以参与规划的制订、咨询、听证会或被及时告知是否受到影响等。
2.发挥黄河科技推广中心作用,加大黄河治理宣传力度
水利部黄河科技推广中心主要负责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宣传治理黄河的措施和方略。可以充分发挥黄河科技推广中心的推广宣传作用,设立普及治黄管理理念与科研成果专项,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能理解治黄方略、措施,配合未来的黄河治理工作。主要建议如下:
(1)利用黄河实体模型与微尺度河流模型开展科普宣传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承担的“模型黄河”作为黄委“三条黄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为治黄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模型黄河”中制作的实体物理模型具有直观、可靠等优点,已经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观学习。黄委可以利用仿全息幻影成像技术制作微尺度整体黄河模型和局部河段模型,与实体模型配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公众演示黄河调水调沙、小北干流放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下游河道整治技术和放淤固堤技术等,并定期组织沿黄省(区)的学生和群众参观学习。
(2)公开黄河下游交互式三维视景系统
“数字黄河”是“三条黄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黄委自2001年开始,制作了“黄河下游交互式三维视景系统”,该系统运用3S、虚拟三维等先进技术,直观、形象、系统地展示了从黄河小浪底到黄河入海口900多千米的河道、标准化堤防、险工、控导工程、涵闸、桥梁、河务部门、防汛仓库、村庄等工程地物。目前,“黄河下游交互式三维视景系统”已经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黄委依托黄河科技推广中心,将“黄河下游交互式三维视景系统”作为科普资源向公众开放,而不仅仅用于黄河治理决策。
(3)制作科普宣传的书刊音像资料
书刊音像资料是科普宣传的重要载体,但是,黄委编制出版的科普资料少,建议针对黄河流域群众的地域特色,采用如下宣传方式:①结合近年黄委的重大治黄实践,制作通俗易懂的张贴画,在网络和相关区域公布;②制作一些黄河治理相关的三维动画或游戏,免费提供给流域群众;③做防洪减灾公益广告,并组建类似《今日说法》的黄河普法节目;④在滩区群众的集体活动中以歌曲、戏曲的形式宣传黄河防洪知识。
(4)择时公布黄河下游滩区洪水风险图
目前,黄河下游滩区洪水风险图初稿已经完成,可在完善后公布到互联网上,便于群众查询可能的灾害情况和了解黄委相应的政策制度,以便很好地配合防洪和水行政执法工作,并做好自身防灾工作。
3.建立有效补偿机制,加快立法进程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依法行政成为必然。建议尽快制定《黄河法》、《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政策》等法律、法规,并尽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规范、调整黄河治理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为黄河的治理开发保驾护航。
黄河健康时,两岸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黄河生病时,两岸人民就会遭受旱涝之灾。为此,我们要关爱黄河,了解一些基本的水利科学知识,规范我们的行为,减少黄河社会问题,让母亲河与我们和睦共处,一起健康快乐地生活。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